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暨工作会议综述

2012-11-05

   史晓红 李恒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暨工作会议”于5月12—13日在河南开封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教学》编辑部以及河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出版机构的四十多位理事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俞金尧研究员主持,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苗书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致欢迎词,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建教授也分别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阎照祥教授总结了学会近几年的工作,充分肯定了理事们为推动学会发展和世界近代史研究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与会学者围绕“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也为2012年10月即将在辽宁大学召开的世界近代史年会进行了先期的讨论和安排。

  一、构建世界史一级学科地位

  2011年,世界史从过去历史学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升级为与其并列的一级学科,这是世界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是十多年来史学界不懈努力的结果。与会理事们一致认为,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是学术界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大国需要研究外国历史。俞金尧研究员强调:“中国在闭关自守时对外国置之不理,但现在中国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国家利益,不了解、不研究其他国家就会到处碰壁。而且研究外国,不能仅研究现实问题,还要研究历史,因为很多现实问题说到底还是历史问题,要想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就必须从历史着手。”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必将对整个中国历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学者们认识到,一级学科的获取是世界史争取应有地位的起步而不是终点和目的,世界史这个一级学科在项目申报、科研经费、学生招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中国史还有很大差距。世界史学科还有很多具体、扎实的工作要做,必须苦练内功,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学者们结合各省、各校的工作实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进行了坦诚交流与沟通。

  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结合江苏省在研究生招生、社科项目拟定等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与中国史等传统学科相比,江苏省世界史在研究生招生规模、科研项目的分配上明显不足,世界史并没有被当作一级学科,按其应有的地位和需要来进行调控。他指出,世界史同仁要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在师资、科研、学生培养等方面苦练内功,同时,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进行积极呼吁和争取。世界史学科要有自己的行动和声音,在学位论文、论著的评审、校际交流、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多下功夫。东北师大的董小川教授也有同感,他举例说明,升级为一级学科后,世界史在国家社科基金中的项目数量并没有增加,说明世界史的学科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辽宁大学的韩毅教授也认为,世界史学科在观念、组织、思想等方面还很不成熟,世界史的人员、组织机构、科研基地(期刊)、经费建设和中国史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足。所以,一级学科的设定只是起步,而不是达到了目的,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面临着诸多挑战,还要做大量工作争取其应有的地位。河南大学的阎照祥教授提出,要改变当前世界史“名不副实”的地位,世界史成员要利用学科阵地和学术影响,多方呼吁,发表文章,使世界史得到关注和发展,巩固世界史一级学科地位。

  二、加强世界史一级学科建设

  关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问题,代表们都谈了他们的认识和做法。赵军秀教授谈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做法。首都师大在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对世界史按照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来进行建设,投入了大量经费,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首都师大与南开大学、华东师大进行校际合作,争取到了国家重点项目“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互动”。她希望,世界史学科应该在人才引进、学生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多做努力,加快发展。北京师大的梅雪芹教授也介绍了他们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需要。20世纪世界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环境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这一领域形成的概念、体裁,以及方法的创新对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扩展有很大补益。世界史研究要与时俱进。环境史是最大的公共领域,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转型时期的相关问题多有帮助。他们在国际环境史的研究中开拓出新的空间,取得了一些成绩。她认为,世界史还可以在企业史、环境教育史等方面做些工作,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郑州大学张倩红教授也有同感,认为世界史学科应该扩大空间,拓展研究领域。她举例说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在某些国家、地区和领域都缺乏相应的人员和研究成果,如周边国家史等,现实需求很大,但相关的研究和成果非常薄弱。北京大学的高毅教授也指出,世界史学科作用的凸显应予以重视。他认为,在世界通史的各段中,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大,近代史的大事都是国际性的,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应给与充分和深入的研究。韩毅教授认为,世界近代史不应是近代国别地区史的简单集合,而是一种宏观史,应该从全球的世界的视角来进行归纳和研究。

  世界近代史研究会是学科成员交流活动的良好平台,代表们一致认为,世界近代史学会气氛和睦、沟通顺畅、学术活动(年会)坚持十年之久,是一个高效和谐的组织,在新形势下,学会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世界史学科建设方面的沟通、规范、指导作用,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西华师范大学的李建教授认为,世界史一级学科背景下,高校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进行建设发展。行业有规则,世界史学科也应该制定自己的学术规范。学会应该承担起这一工作,制定一个学术标准,以规范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对于世界史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学会也要有一个弹性的指导意见。重点院校实力雄厚,可以在标准的基础上做“加法”,普通院校在符合标准的同时也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这对于新形势下学科的发展是必要和有益的。张倩红教授也提出,学会应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会也应在学科规范中发挥指导作用,引导、促进学科健康、迅速发展。罗爱林教授附议,认为各高校世界史学科发展不平衡,学会应充分发挥沟通、指导作用,促进相对落后薄弱的学校快速发展。俞金尧研究员也认为,学会是交流的机构,重点高校应该通过学会的平台,多交流、多指导、多帮助,促进世界史学科整体提高。

  三、规范世界史人才培养

  谈及人才培养问题,各位代表多有感触,并进而提出了规范世界史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山东师大的王玮教授重点谈了他在论文评审、学生培养等工作中的体会。他认为,近年学生质量差别较大,有的学位论文不能卒读,文字不通、注释不规范等现象比较严重。他认为,学会应该制定相关规则,严把论文质量关。并建议实行论文评定和导师分开、导师不要打扰论文评审、博士招生公开公平等制度。四川大学的何平教授、浙江师大的王加丰教授附议,认为培养学生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在招生和论文评审方面出台一些要求,形成惯例。王加丰教授指出,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行政措施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扎实的、细致的、制度化的工作逐步实现。世界史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世界史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赵军秀教授表示赞同。她以首师大利用百篇优博的导师和获得者向学生进行讲座、获得良好效果为例,谈了他们学校的新方法,认为导师要把好论文质量关,要处理好批量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学术成就,感受到学术的尊严和价值。如果有条件,学校或导师也可以利用一定的资源和渠道,让学生接触到第一手原始资料,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四、注重世界史项目申报

  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是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与会代表们认为,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高级别项目在凝练专业方向,提高学术研究地位、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董小川教授认为,世界史同仁应该在这一方面深入思考和研究,在不同学校、年龄段、专业特长等方面进行联合,积极申报国家重点课题。学会应发挥平台作用,在课题申报中进行指导和建构。李建教授认为,科研项目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平时教学科研中,应重视科研课题的设置工作,要主动、有意识地多进行思考,避免申报的盲目性和一蹴而就的做法。广西师大的罗爱林教授附议,认为可以借助学会的力量,争取项目申报的成功。俞金尧研究员指出,国家社科基金可以以集体名义进行申报,重点项目可以分解为多个子课题进行合作研究。李建教授附议,以他们学校的实例说明这一做法切实可行。

  作为世界近代史理事会工作会议议程,理事们就学会的章程和原则进行了讨论,一致同意:研究会换届之年,年龄已到60的会员不再提名理事;世界近代史会研究会秘书长以上领导可以连选连任,但连任不超过两届;理事会一届的任期由四年延为五年。

  本次会议对一级学科背景下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学会建设等重要问题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学会在学界交往中的平台、沟通和指导作用,代表们形成了努力工作、加强实力、制定规范、健康发展的共识,相信此次会议必将对我国高校世界近代史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