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丁堡大学克里斯平•贝茨教授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2013-05-03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http://www.lsruc.net/)
2013年4月15日,英国爱丁堡大学克里斯平•贝茨(Crispin Bates)教授应邀到访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做了题为“历史研究的后殖民主义方法”的学术讲座。
贝茨教授首先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了追本朔源,介绍了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后殖民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性和文化批色彩的学术思潮。但它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法属马提尼克作家、心理分析学家和革命家弗郎茨•法农。法农在《黑色的皮肤-白色的面具》一书中指出如下事实:“白人自认为比黑人优越”,他认为殖民主义是具有毁灭性的,它把被殖民的身份强加给有色人种,并对其进行身体和精神的摧残,被殖民者必须以暴力的方式反对殖民征服。随后贝茨教授着重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人爱德华•赛义德的思想。赛义德是巴勒斯坦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理论家。他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社会没有真实根据,而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氛围下,“东方”被“西方”看作是“他者”,是野蛮和落后的。之后贝茨教授又着重介绍了“庶民学派”(Subaltern School)代表性学者拉纳吉特•顾哈和斯皮瓦克等人的学术研究实践。斯皮瓦克被当作仅次于赛义德的当代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庶民学派可以被看作是后殖民主义学派的一个分支,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历史和印度民族运动史。贝茨教授还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者的观点。
后殖民主义理论源于文学批评,但却给史学界带来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研究视野。某种程度上,它是对之前西方学者的现代化理论的反动。它鼓励人们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从“庶民”而非“精英”,从被统治者而非统治者, 从女性视角而非男性视角,从社会史的角度而非“政治史”的角度重新研读历史,由此我们会看到一个更生动、更富有层次的历史。最后,贝茨教授从自己的研究实践出发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做出了客观评价。
克里斯平•贝茨(Crispin Bates),剑桥大学印度现代史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皇家亚洲研究协会会员。研究领域集中于英帝国史、南亚殖民与后殖民史,包括庶民研究等社会和经济史领域。出版专著《庶民与统治者》等四部,发表有关殖民地时期印度劳动力流动等论文31篇,主持和参与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多个研究项目。与印度、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学者有密切学术交流。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