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讲座教授夏伯嘉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2013-12-03

2013年11月29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讲座教授夏伯嘉(Ronnie Po-Chia Hsia)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层会议室作了题为《从德国史到全球史——个人之旅》的讲座。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人大史学讲堂系列讲座”的第四十七讲。讲座由孟广林教授主持,王大庆、金永丽、宋云伟、周施廷等老师以及来自历史学院、哲学院等50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夏伯嘉教授生于香港,曾在香港、英国、美国、德国等地求学,是美国著名的欧洲史研究专家,他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及纽约大学任教过, 现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Edwin Erle Sparks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天主教改革运动、反犹太运动和中欧文化交流。夏教授曾担任《剑桥宗教改革史指南》(A Companion to the Reformation World)以及《剑桥基督教史•第六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ume 6: Reform and Expansion 1500-1660)的主编。
夏教授这次讲座的独特视野,在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来阐明自己从研究德国史到研究全球史的发展历程。夏教授的祖籍是南京,在香港出生,当时香港还是殖民地。在英文中学就读的时候,大部分的课除了中文外,都是用英文教的。学校开设两门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两门课的内容截然不同,让他感到很困惑。在中文历史教科书上,鸦片战争是列强欺凌中国的第一声炮响,但在英文历史教科书上,鸦片战争却被称之为首次中英冲突,其原因在于中国的闭关自守,中国的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脱轨,这才导致了中英冲突。夏教授对英文教科书上的说法强烈不满,心灵造成冲击激发他去寻找真实的答案、寻找另外一种解释历史的方法。
夏教授的学术生涯起于研究德国史。为了追求客观、避免因感情色彩而误读历史,夏教授特地选择了德国史而不是中国史,作为自己史学之旅的开端。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社会缺乏纪律,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而1990年参加德国史学大会,却发现德国人在行为举止和思想文化上,有可借鉴之处。当时德国学术界也非常欢迎中国人学习德国史,文献档案材料也非常丰富。不过,夏教授本人的兴趣既不是宗教也不是神学,只是想通过对思想文化的思考,来理解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结构,阐释在文化的大背景下,人的选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探究人的作用到底存在着多大的空间。
在研究了德国史二十年后,夏教授却转向了对中国史、中西交流史和全球史的研究。新近出版的《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这第一部全面参考中外文献写成的利玛窦传记,正是夏教授在学术上华丽转身的一次成功尝试。自地理大发现后,天主教开始在全球进行传教活动。顺着这个轨迹去探究全球文化的起源,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夏教授小时候经常去澳门游玩,亲眼看到过葡萄牙人在澳门遗留下来的教堂和文物,曾产生过学习异国语言的冲动。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学葡萄牙文;在纽约大学任教的时候,常去旁听葡萄牙语课。后来出于研究需要,陆续又学习了西班牙文和荷兰文。
最后,夏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下学习外语的苦乐。在年轻时拿奖学金去德国学习的时候,当时他自认为已经熟练了掌握德语,没想到在看到档案手稿的时候,还是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一个字也看不懂。结果,只得硬着头皮,找到一些已经出版在期刊上的文献,就着原文,逐个字母进行比较,渐渐速度越来越快,在克服难关后,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夏教授鼓励同学们在遇到困难时决不言弃,因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夏教授的讲座引起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孟广林教授就德国史研究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联系作了精彩的讲评。孟广林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有忽视宗教改革作用的倾向,在英国辉格派的历史阐释传统中,也存在着重视天主教徒、美化《大宪章》、轻视新教徒作用的倾向。如何给予宗教改革运动准确的评价? 夏教授同意孟广林教授的意见,认为既要肯定新教改革在历史上的正面作用,也要重视时代变迁对新教、天主教的影响,因为这两者都存在着一个根据时代发展进行调整的问题。孟广林教授指出:把新教流行地区的美国、德国、英国的发展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研究,这样的做法挺好。天主教也有一个与社会变迁相结合的过程,有必要把近代以来做出过重大调整的天主教会与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做出一个区分。王大庆教授、金永丽教授和宋云伟教授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夏教授交换了看法。王大庆教授关注剑桥史系列。他指出:过去编写世界古代史卷的主要是美国人,亚裔人士几乎没有,都是美国人任主编。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视角,外国人有外国人的视角。如何在剑桥史的编纂中体现亚洲人、中国人的特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金永丽教授和宋云伟教授分别对当代印度史的编撰重点以及英帝国时期对殖民地环境方面的开发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外国学者交流合作编纂历史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周施廷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