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法国国家海军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杜普莱教授为我院本科生授课

2014-01-06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http://www1.bnu.edu.cn/history/index.htm

 2013年11月28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法国国家海军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知名学者亚历山大.谢尔东-杜普莱教授(Alexandre Sheldon-Duplaix)走进《世界近代史》课堂,作了题为《1897-1914年的英德海军竞赛》的讲座。

 杜普莱教授首先介绍了19世纪中叶开始的海军技术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随后,他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梳理了英、德两国自19世纪中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所实行的不同的海军发展战略,向同学们展现了这两国的海上力量从和平共处到争夺霸权,最终走向全面冲突的过程。

  杜普莱教授着重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海军元帅提尔皮茨(Tirpith)和英国海军大臣费舍尔(Fisher)对于英、德两国海军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他指出,随着普法战争后德国地位的崛起,提尔皮茨为德国帝国制定了以建立公海舰队为核心的宏大海军发展战略,这一行为引起了英国的警觉。为了遏制德国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英国海军司令费舍尔提出开发无畏舰、战列巡洋舰和潜水艇等新式武器,以期在技术装备方面对德国形成压制。同时,英国还通过外交手段,使俄、法等二等海军强国加入己方同盟,并积极拉拢新兴列强日本。最终,英国凭借自身海军实力和强大的同盟力量,在与德国的海军竞赛中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这也使德国受到过度刺激,从而为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杜普莱教授认为英德海军竞赛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应将其置于战前欧洲列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讲座最后,他为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参考书目,以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深入阅读。

  在一个多小时的英语授课中,杜普莱教授没有采用传统的政治史讲述方式,而是从军事和技术史角度呈现了一战前欧洲海上外交和各国海军力量竞争的历史,有力地配合了《世界近代史》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授课思路,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亚历山大•谢尔东-杜普莱教授是法国国家海军史知名学者,尤其以研究远东海军史见长。他曾就读于巴黎政治学院和索邦大学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1999年进入法国海军部历史研究中心,从事远东地区海军史、冷战史、海军兵器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著有《潜艇的历史》(Histoire des sous-marins: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2002)、《法国海军部档案中的个人案卷保存状况》(État général des fonds privés de la Marine Marine nationale, Service historique, 2003)、《世界航空母舰史》(Histoire mondiale des porte-avion: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2006)、《潜艇:深处的幽灵》(Les sous-marins: fantômes des profondeurs, 2006)和《1914年以前的西贡兵工厂》(“L’ arsenal de Saigon avant 1914,” Les bases et arsenaux français d'outre-mer, du Second Empire à nos jour,本文系论文,收录于法国国防部兵器史协会论文集《第二帝国时期的法国海外基地和兵工厂》)等作品。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