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段中法文化教育特殊交往史
——《历史上的中法大学》正式出版
2015-01-09
——《历史上的中法大学》正式出版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双方全年的庆祝纪念活动精彩纷呈。12月31日专著《历史上的中法大学》由华文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年内纪念活动收官之作。
本书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持立项编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留法学人陈竺审阅全书书稿,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全书由中国人民大学特约研究员、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许睢宁老师,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张文大老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端木美研究员共同完成。
本书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存在于中国的一所大学——北京中法大学,它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如蔡元培、李石曾等为实现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梦想的尝试、也是他们把法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引入中国的尝试。这所大学可以说缘起于同样由李石曾、蔡元培等前辈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诞生于1920年的古都北京。学校既包括大学部,也包括中小学部及幼儿园,还有特设部,包括疗养院、农林实验场等附属机构,广泛分布在北京城区、郊区及上海等地。学校经历了20年代的发展、抗日战争中的南迁和胜利后的北归,迎接了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停办于1950年。它共培养了569名毕业生,向法国等国家输送了许多留学生,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并促进了中法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当时“中法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中心”。在建校初期,创办者们就大胆决定发起在海外建立姐妹学校,以更好利用海外教育资源为中国培养人才。在这个背景下,在法国相关友好人士支持下,设在海上丝绸之路终点、欧洲著名丝绸之都里昂的里昂中法大学于1921年成立,由于历史原因,到1946年以后,除少量路过的中国学生外,已经没有从国内派遣的留学生到此学习。然而,在里昂圣伊雷内城堡的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大门上方依然保留着当年刻下的中法文校名,这里至今仍是中法文化教育交流的标志性纪念地。
201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3月底成功出访法国。习主席抵达法国第一站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而访问目的地之一就是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在这里习主席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里昂市长科隆共同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牌匾揭牌,并参观了中法文版的“里昂中法大学回顾展1921-1946”。该展览利用留存在里昂市立图书馆的中法大学珍贵档案史料,展示了中国独一无二的设立在海外的大学机构的生命历程。习主席表示:“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
《历史上的中法大学》一书对在北京和在里昂的由中国人所创办的两所姐妹学校的历史加以梳理,并对其旧址利用现状也加以介绍。该书的出版特别得益于北京市档案馆和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的鼎力支持,大量历史文献和珍贵照片生动地为读者还原了两地的中法大学的前世今生。
本书遵循习近平主席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力图以通俗易懂可读的方式,结合有关历史遗迹的介绍,向读者描述中法大学的历史脉络以及贯穿其中的历史人物与故事。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七章。第一章“缘起教育救国梦”,从历史角度追述了中国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寻求教育救国的先贤们,特别是一批决心在中国实践教育改革的知识分子先驱在推动中法教育合作中,在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中法大学的摇篮--西山碧云寺”、第三章“中法大学的后花园” 是本书一大亮点。这两章首次在一本专著中生动详尽向读者展示中法大学前身及初创阶段的史迹、史料及人物故事。中法大学初创地在西山。大学主体结构以1917年选址于香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为主加以扩充。中法大学以及附属中小学、疗养院、农林场分布在西山半天云岭、三炷香(山名)山脊南北两侧,山南侧是碧云寺,山北侧有温泉、金山、环谷园。至1920年总名为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标志着北京中法大学正式成立。故称其诞生地碧云寺为中法大学的摇篮;而山北的温泉、环谷园、金山山水如画,堪称中法大学的后花园。更兼此处留下当年法国校董、校医贝熙业的贝家花园,有流传已久的贝熙业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被习主席称为“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以及当年曾任法国使馆秘书、在西山管家岭桃源寺写出196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远征(一译”阿纳巴斯“)的圣琼•佩斯的遗迹,这使得山北的温泉、金山、环谷园、贝家花园、桃源寺连成一片,不仅蔚为壮观,状如花园,而且也成为中法两国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并在中法两国友谊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四章“在东皇城根的岁月”着重追述在20年代中法大学的发展及与东城区的渊源。从1924年起,中法大学的文科、哲学科、数理化学科、生物学科分别成立了四个学院,逐步在城内定址。正如创办人之一李石曾先生本人所言:“西山之交通虽日趋发达,然于讲学及组织究有种种欠于便利之处”,所以有搬迁至城里之举。到1925年北京中法大学已经初具规模,并于这一年搬至东皇城根,大学校长室、事务处均定址于此,成为北京中法大学本部,并于1926年1月得到当时教育部正式认可。那时中法大学的教职员工大多在城里居住,特别在东城留下他们的足迹,书中也作了部分介绍。如今这些留存在档案中的地址,也许在城市改造后踪迹难觅,但是无论如何,它们曾存在北京东城,它们的居住者曾经服务于设立在东皇城根的北京中法大学,在东城这片承载过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事业的土地上,留下一幅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却难以忘怀的历史画面。
第五章“南迁与北归的历程”则着重介绍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以保卫中华文化命脉不受毁灭性摧残为目的的大规模华北、东南等受侵地区中高等院校向内地迁移之时,中法大学也不例外。中法大学以及附属中学等机构经过在北平坚持不接纳辅导官、不开日语课、不挂太阳旗的三不原则,为日伪当局当局所不容之后,也踏上艰苦卓绝的南迁之路,在昆明为抗战培养急需的人材。此外,中法大学许多师生也和其它院校的热血青年学子一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迁移到昆明的北平师生,包括中法大学师生在内,发扬五四精神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光荣传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战后北京中法大学于1946年10月中旬复员回到北平。此后,广大师生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反内战、争民主、迎接解放的爱国民主运动,最终迎来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根据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下发第810号令,中法大学停办,但是其办学资源分别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并在这些学校延续它的生命。
第六章“海外立足法兰西”则用一章篇幅阐述北京中法大学的姐妹学校、1921年诞生在里昂的这所中国唯一的海外大学机构的生命历程,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里昂出版的一本《里昂中法学院今与昔》中指出:“1921年至1950年创建并设址于圣伊雷内堡的里昂中法大学,为中法交流及里昂现代史写下了重要一页。”“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所建在法国的中国大学,其宗旨是让年轻的中国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和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以填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空白。”“对里昂而言,中法大学意味着三十年间里昂人民对中国学生的帮助和接待,也记载着三十年间在里昂的高等院校内中法学生同窗共读的生活。”这几段话从中法两国的角度概括了当年共同创办一所立足海外的中法大学的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旧址续写新篇章”则概括了北京西山中法大学起源地、东皇城根北京中法大学旧址以及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的今日新貌和发展前景。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在2014年最后一天问世的这本书,终于尽量使得许多与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相关的政治、文化活动得到反映。它不仅记载了3月习近平主席对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的历史性访问、以及9月刘延东副总理的参观,而且抓紧时间在印刷前把这一年岁末两项重大文化交流活动记录下来:一是,把10月31日在原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旧址,现北京第47中学开幕展出的“对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写进书里;二是,11月5日在里昂中法大学旧址上,里昂市的姐妹城广州市政府向里昂赠送一组里昂中法大学杰出人物像,这一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也在书中留下文字和图片记载。这样使得本书既充满历史感,也留下真实的时代印记。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端木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