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第十二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在上海成功举办

2015-09-24

概况

  第十二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于2015年8月31日至9月5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法国、瑞士的历史学者,以及来自上海与全国十余个城市院校60余名研究生博士生齐聚华东师大,参加以“和平的思考与构建”为主题的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创办于2004年,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法国人文之家、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和瑞士弗里堡大学共同举办。

华东师大汪荣明副校长

  8月31日晚,第十二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举行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军主持。开幕式上,华东师大汪荣明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中外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走过12年的一个轮回,经历了“长时段”的考验,在2015年这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点上去思考“和平”问题至关重要,这突显了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他表示,华东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致力于培养有社会担当的人才,必将坚定不移地对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此类高水准的国际会议给予坚定支持。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

  自开办本研究班以来,一直鼎力支持、主导并参与研究班工作的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在致辞中表示,基于多种文化背景,多领域、多时段、多学科地研究和平议题,对和平的思考与建构非常重要。和平不仅是力量的平衡、内外制度的构建,和平更是一种原则、品质、素养,甚至是一种灵魂。在战争已然远去的今天,回顾战争,思考和平,其意义更加弥足珍贵。他认为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绩的中国更需要和平,并呼吁中欧青年一道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Axel Cruau先生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

巴黎一大戴和特教授

弗里堡大学奥塞尔教授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Axel Cruau先生、瑞士驻上海副总领事Anna Mattei女士、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巴黎一大戴和特教授和弗里堡大学奥塞尔教授等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祝贺这个非常难得的中、瑞、法三国历史学科合作项目顺利进入第十二个年头。

  本次研讨班是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以对战争的严肃反思为基础,以“和平的思考与构建”为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参与本届研讨班的有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法国教育部史地学科总监奥利维·格努约先生、法国巴黎一大的于格·戴和特教授、弗朗切斯·若阿涅斯教授、皮埃尔·辛加拉维鲁教授、阿丽亚·阿格朗教授、尼古拉·维克布尔教授,法国蓬图瓦兹大学的珍妮·哈夫利克副教授、瑞士弗里堡大学的阿兰·克拉维安教授、克劳德·奥塞尔教授、宝琳娜·米拉尼博士、马修·吉拉贝尔教授等外方学者。来自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沈坚教授、端木美研究员、王加丰教授等也参加了研讨班的工作。

“和平的思考与构建”

法国巴黎一大的著名古代史专家若阿涅斯(Francis JOANNES)教授

  法国巴黎一大的著名古代史专家若阿涅斯(Francis JOANNES)教授带来的课题,对于主要以近现代史为主的研讨班来说非常特别。他以图文并茂的内容,作了题为“中近东帝国及其构建和平模式”的主题报告,他讲述了在古代两河流域是如何构建和平的。若阿涅斯教授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了构建和平的方法:第一,用战争的方法消除战争,威慑其他民族,让他们臣服以维持和平;第二,从意识形态上面要求被征服者对君主有无限的忠诚和服从,加强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以保持相对和平;第三,是通过发展经济来繁荣整个帝国,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以达到民族和谐稳定。

法国教育部的奥利维·格努约(Olivier GRENOUILLEAU)总监

  法国教育部的奥利维·格努约(Olivier GRENOUILLEAU)总监作了题为“市场是社会冲突的因素或解决方法吗?”的主题报告。他以社会对市场的三种态度“距离”、“批判”、“正名”为主线,通过比 较语言学、史料分析等方法论证并分析了三种态度形成的历史进程、背景与原因,回答了市场到底是社会冲突的因素还是治疗方法这个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市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法国蓬图瓦兹大学的珍妮·哈夫利克(Jenny RAFLIK)副教授

  法国蓬图瓦兹大学的珍妮·哈夫利克(Jenny RAFLIK)副教授作了题为“欧盟和北约能维持和平吗?”的主题讲座。哈夫利克副教授从三个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欧盟与北约是如何合作的;第二,欧盟与北约共同维护和平的可能性;第三,以亚丁湾护航为例,探讨欧盟和北约在联合国的框架下,维护和平的努力。作为 结论,哈夫利克副教授指出,欧盟和北约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军事力量与民事力量之间的互补,但她同时提到,就欧盟自身而言,继续选择由北约保证欧盟安全还是 欧盟建立独立的军事力量以自卫,依旧是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争论的话题。

巴黎一大阿丽亚·阿格兰(Alya AGLAN)教授

  这次请来的巴黎一大阿丽亚·阿格兰(Alya AGLAN)教授是法国知名的二战史专家。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她与著名国际关系史专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共同主编了鸿篇巨著《1937-1947战争—世界》两卷本两千多页,在今年四月问世。书中坚定地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于1937年中国战场。本次研讨班上,她正好在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日为学员们讲课。题目是“战时如何思考和构建和平”。她首先回顾了二战的历史背景,接着以法国和德国为例分析了战胜国和战败国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回答,之后又延展至整个欧洲民间抵抗运动对于构建和平所做的努力。最后得出结论:未来欧洲的版图并不是新的帝国取代老的帝国,而是一个公平的、平等的合众国。战争只会引起新的战争,我们要打破“用战争结束战争”这个怪圈。

巴黎一大的尼古拉·维克布尔(Nicolas Vaicbourdt)教授

  巴黎一大的尼古拉·维克布尔(Nicolas Vaicbourdt)教授是美国史专家,多次参加研讨班工作。他为本次研讨班带来的是关于“华盛顿对和平的思考与构建”。他从美欧关系入手,对美国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做了梳理和分析。指出华盛顿对和平的思考与构建建立在其称霸世界的思维上。

  瑞士弗里堡大学的阿兰·克拉维安(Alain CLAVIEN)教授做“欧洲和平中心—一战中的瑞士”报告,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洲的和平主义者的理念和实践作了分析介绍,指出瑞士这个中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起到的庇护所作用。他的报告有助于学员们了解瑞士中立国的历史。

  每次研讨班都安排两次分组讨论,以便师生们面对面,老师们更好了解学员学习情况。9月5日在闭幕前第二次分组讨论会上,按照巴黎一大戴和特(Hugues Tertrais)、皮埃尔·辛加拉维鲁(Pierre SINGARAVELOU)教授的布置,学员们分成6个小组,在课外讨论6位教授的报告,然后汇总由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这对于上海研讨班是一个全新的练习。由于学员们能够在课堂认真听课作笔记,课后认真互相探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教授们布置的作业,赢得中外教师们的赞许。多次来沪参加研讨班工作的外方教师们认为中国学员表现优秀,证明了中国的外国史教育水准越来越提高。同时也更证实中外合作举办这样的研讨班是有成效的,应该坚持办下去。

瑞士日:“文化外交的作用”国际研讨会

华东师大陈群校长会见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阁下一行

  9月5日下午,为庆祝中国瑞士建交65周年,在本研讨班框架内特别举办了“瑞士日”活动。这也是本研讨班继2011年、2013年后第三次举办瑞士日活动。本次瑞士日以“文化外交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形式在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508室举行。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Jean-Jacques de Dardel)夫妇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华东师大校长陈群、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端木美研究员,以及来自瑞士弗里堡大学、法国巴黎一大的多位学者莅临会场。活动由瑞士弗里堡大学克劳德·奥塞尔Claude Hauser)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陈群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陈群校长致辞,欢迎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及夫人,并祝贺活动圆满成功。陈群指出,瑞士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戴尚贤大使刚刚出席了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见证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中瑞两国建交65年来,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华东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瑞士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与巴塞尔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与瑞士弗里堡大学也签署了合作协议。陈群希望华东师范大学与瑞士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作了主题为“中国与瑞士两国关系森林中的文化参天树——论1950年以来在中国举行的瑞士文化活动的语境关联”的精彩演讲,他回顾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历程,以中瑞建交后的两国关系史为例,探讨两国友好合作的历程。戴尚贤表示,两国对于合作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愿望,中国和瑞士的双边关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交流 方面都应当有广泛的合作项目。这些都是两国友谊的见证,但两国的合作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相对于经济外交而言,文化外交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中瑞两国都应该加大文化外交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瑞文化交流的“百果树”。

  华东师大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作了“谈谈中国人对瑞士的认知”的主题致辞。冯院长着重分析了瑞士的中立文化的根源。他认为,一个成熟的中立制度,是与这个民族对国际国内事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分不开的;完备的中立制度与民族国家构建 的过程也是分不开的。认识瑞士,应该用一个发展的、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中立主义问题。

  研讨会下半场,来自瑞士弗里堡大学的宝琳娜·米拉尼(Pauline MILANI )博士作了题为“外交文化在中瑞国际关系中的位置”的主题报告。马修·吉拉贝尔(Matthieu GILLABERT)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所的端木美研究员就留学生问题分别作了题为“20世纪下半叶瑞士与法国接待留学生的比较研究”和“20世纪60年代中国留学生与文化外交——以留学瑞士学生为例”的主题报告。

  与会的嘉宾、学者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员们就当日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此次“瑞士日”活动以瑞士导演Luc Schaedler的纪录片《水印—来自中国的三封信》结束。

  为期6天的第十二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胜利闭幕。此次研讨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来自各地的学员们高度认可和赞赏,也得到了学界、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报道,华东师大高子洋、王德恒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