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联邦国家与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16-11-08
刘晓倩 李娇 张红
2016年10月15至17日,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首届“英联邦国家与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卡迪亚大学、旁遮普大学、扎卡利亚大学等中英巴三国专家和学者,有《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和《史学月刊》等著名期刊的编辑,以及研究生代表13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中英文论文60余篇。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巴基斯坦巴哈丁·扎卡利亚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院长穆罕默德·沙菲克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向各位代表介绍了与会嘉宾。会议得到南京大学社科处与国际处的大力支持。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张顺洪所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巴哈丁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沙菲克院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岱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英联邦国家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英联邦国家与海洋文明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研究。会议分三场主题演讲和两个分会场召开,来自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期刊与出版界的专家和学者发表了学术演讲与评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英联邦国家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
近年在历史学的研究当中,史学理论方法论及英国宗教思想与文化研究特别受到与会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
2016年10月15日下午,大会首场报告会“英联邦国家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会场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沈汉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约翰波科克的语言历史学方法》的学术演讲。他介绍了剑桥学派史学家约翰·波科克的语言历史学方法,认为把语言学的方法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中,是综合前沿学科和传统学科的创新语境。约翰·波科克是英国政治思想史大家,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致力于开拓政治思想写作的新方向,探究政治思想史家话语和文本后酝藏的思想。约翰·波科克从语言学溯源,再现政治历史上的语境和场景,极大地拓展了对思想史和思想史编纂学的广度和深度。沈汉教授介绍的约翰·波科克的语言历史学,把剑桥学派的前沿研究视角与当代历史学家书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论联系在一起,对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建立更严谨、角度更多元的书写范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沈汉教授、四川大学历史学院何平教授在主题报告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四川大学何平教授发表了《全球化1.0时期英国全球治理的模式与教训》的学术演讲。他认为,19世纪的全球化主要是由英国推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英国人设计的。何平教授用“全球化的1.0时期”描述19世纪5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早期全球化,提出以英国为案例定义“全球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涉及到跨国或适用于全球范围的条约、协定,以及超越国界的制度化的解决问题的机制。何平教授认为,英国对早期全球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的全球治理也是相对成功的,在缺乏联合国、世贸组织等世界性和区域性协调管理机构的世界中,英国独立支撑以殖民帝国为依托的世界体系,主导的经济协作给全世界人类带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当今世界早已打破了以19世纪帝国强权为主导的格局,但全球化下民族国家的互动结构仍然需要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经验。
首都师范大学刘城教授发表了题为《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的学术演讲。文章通过介绍英国宗教改革史学在20世纪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认为了研究史学史对历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在英国史研究中的独特视角。刘城教授分析了波拉德及其弟子和其他学者在研究英国宗教改革史的多部著作中所表现出的倾向与影响,梳理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发生的变化,与其中修正史学和清教史学等各流派的相互辩论及其影响。她认为,通过研究英国宗教改革史在20世纪的变革,我们可以发现史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精致化、精细化的发展态势。史学家对专题研究的深入和对过去历史学结论的修正与辩论,体现了史学研究的时代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城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南开大学杨令侠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加拿大英联邦情结的演变》。演讲分析了加拿大对宗主国与英联邦的情结从英帝国时期到当代的演变,着重分析了该情结所导致的加国意识形态及政治现状。杨令侠教授认为,加拿大的英联邦情结是随着时代的转移而变化的。建国初期到19世纪末,加拿大为了躲避美国的咄咄气势,一直愿意待在帝国的羽翼之下;直到一战和二战以降,加拿大在战争中投入的资本弱化了双边的传统纽带,与美国建立了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这表明在全球化的大环境趋势下,联邦成员国走向国际化和独立的必然。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令侠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学术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郭家宏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印度教与20世纪上半期印度暴力活动的发展》。演讲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孟加拉和孟买的依托于印度教秘密组织的一系列恐怖主义活动。它们以孟加拉分割和斯瓦拉吉运动的兴起为主要背景,随着20年代后非殖民运动的兴起与英印殖民政府教派政策的变化,以印度教派为背景的暴力运动逐渐演变为与穆斯林教派之间的冲突。英印殖民政府的相关政策、印度教民族主义,以及印度传统中的暴力因素等是印度20世纪上半叶暴力活动形成的主要原因。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对研究英国史的专家学者来说,英国社会转型的先进与成效一直是值得深入学习以借鉴的部分内容。南京大学刘成教授以《19世纪英国的社会民众运动分析》为题,分析了英国19世纪社会民众运动的产生原因,进而认为其对英国工业社会的影响,和与社会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刘成教授把包括卢德运动、反谷物法运动、宪章运动等工会运动与议会改革联系起来,同时分析了议会两党对工会运动的态度,认为19世纪英国的社会运动具有民众和议会的双重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展鹏教授以《爱尔兰史与爱尔兰跨学科研究议程》为题,提出了跨学科综合的爱尔兰史研究议程。我国学界对爱尔兰的研究此前多集中在文学和文学史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近年提出,综合各学科研究方法,对爱尔兰史、爱尔兰与中国关系史、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研究开展一系列多语境、深层次的研究活动。王展鹏教授认为,爱尔兰民族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经历,存在极为复杂的国家认同,并在欧债危机的起伏后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日益增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王展鹏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上海师范大学陆伟芳教授在题为《帝国斜阳下20世纪初英帝国新首都意蕴》演讲中观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英帝国在新德里、堪培拉和比勒陀利亚大规模兴建新都,是帝国从顶峰走向衰落的表现。陆伟芳教授认为,到了20世纪初,英国为维持帝国崇拜已经肩负了沉重的负担,英国上层社会对帝国的信任已经大大缩水。从19世纪晚期起,帝国对殖民地的政策就发生了收缩,到20世纪初,殖民地离心倾向开始明显,自治领首都的建设不仅不是为了反映拥护帝国的辉煌,而是各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前奏。新首都体现了殖民地建立认同、管理内政、发展经济的需要。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陆伟芳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苏州科技大学汪诗明教授发表了题为《澳大利亚的历史界分与叙事》的演讲。演讲介绍了英联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国家澳大利亚的历史书写。汪诗明教授考察了澳大利亚的历史由于殖民化和土著带来的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认为这对起历史进程的界分乃至历史叙事带来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白人史学占主导地位的语境之下。汪诗明教授划分澳大利亚的历史为殖民前、殖民期、白澳时期和多元时期,清楚地建构了一个更为公正客观的历史叙事框架。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汪诗明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瑾副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英国殖民史留下的那些“地雷”》。演讲总结了英帝国殖民给英联邦国家留下的“地雷”。英国的殖民地众多,殖民政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所调整,管理手段和政策纷繁复杂,控制的强度不一而足。帝国瓦解后,给殖民地后来的独立进程埋下了种种冲突问题的“地雷”。张瑾教授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有的西方学者认为殖民化的良性影响是主要的,而规避了宗主国对殖民地长期统治和掠夺带来的灾害和苦难,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瑾副研究员发表学术演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盛文沁副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边沁与詹姆斯·密尔论英国》,演讲分析了杰里米·边沁与詹姆斯·密尔关于英帝国的论述,认为经济理论原则对英帝国发展殖民统治与全球经济交往的重要影响。边沁和密尔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激进派学者的代表,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原则,但具体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上,他批评自上而下的专制统治不仅伤害殖民地人民的感受,更损害宗主国的政治传统和经济利益。密尔发展了功利主义原则,将其在帝国统治中运用得更为彻底,并发展为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根基。盛文沁博士提出的政治思想对历史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我国和欧洲国家的具体事务中不断得到验证。
上海社会科学院盛文沁副研究员在大会上发表学演讲
在本次研讨会上,多名来自中外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专家与学者提交了视角多元、层次深入、跨学科深度融合的英国史研究论文。与会者发言角度的多样性,是英国史研究在现当代新旧史学方法交融与发展中仍具备强大生命力的表证。
巴基斯坦巴哈丁·扎卡利亚大学的穆罕默德·沙菲克教授发表了题为《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英国模式》的演讲。他综合了英国城市发展史、制度史、后殖民时期历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了英帝国殖民期间建立的城市行政执法体系在后殖民时期发挥效用的原因与路径,认为巴基斯坦的迈尔西、罗特兰、卡巴瓦拉等殖民城市行政执法体系建立过程中所受到的英国范式影响。沙菲克教授的文章范例丰富,角度独特,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内城市研究的横向深入发展,也以范式研究这一方法给英联邦国家历史研究提供了思路。
巴哈丁沙菲克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学界对近年来欧洲的难民问题表现出了关注,表现在对历史上的难民问题的现实视角考察增多了。来自英国威尔士的马克·J·克劳利教授以《二战时期英国正的难民政策及学界的批评》为题,分析了二战时期英国接收纳粹国家难民的决策进程。克劳利教授认为,英国决定接收难民是一个渐进的决策过程,在20世纪30和40 年代,英国面临着自身的经济困境,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仍然决定接收敌对国家难民,即使仅仅是出于同情的理由。另一方面,英国可能也有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考虑。接受难民的政策制定经历了议会、政党、工会、社会团体的多方拉锯,这影射出在全球化的20世纪,各国不断变化的人口构成对其政治和社会问题都造成了影响。
英国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马克·J·克劳利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苏州科技大学王本立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英国对纳粹德国难民的营救》。演讲介绍了二战期间英国从纳粹德国营救儿童难民这一段历史,在我国学界对纳粹难民问题的研究中填补了空白。王本立教授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从前因后果分析了英国战前对纳粹德国儿童难民营救的历史背景、英国方面的动因、实施情况和施行结果。在分析的过程中,王本立教授认为,英国政府机构的决策过程体现了英国制度的完备和大众慈善原则,还认为这一义举与二战前英帝国背负多元文化殖民地国家的压力有关,体现了英国作为世界帝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
在英国城市史的研究范畴中,南京大学洪霞副教授在题为《创造性破坏: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称的改造与保护》的演讲中,提出了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城市建筑的研究范例。洪霞博士举证了许多英国城市建筑在维多利亚时期修建、重建的案例,认为英国城市在19世纪所经历的一边破坏一边建造的历史,是一部城市发展形成的历史。学界在研究英国城市时,不能离开对城市建筑这一直接载体的研究;而对城市建筑这一直接载体的研究,又能在许多层面给近现代英国史的书写提供新材料、新思路。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洪霞副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近代英国社会问题也受到与会学者们的重视。浙江外国语学院潘迎华教授从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行为入手,分析了妇女投资行为在19世纪增加的原因背景,将其与英国的工业发展和社会转型联系起来。菏泽学院的曹瑞臣副教授从消费社会兴起的观念视角分析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转型。他认为,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消费社会是工业社会在国家内部大众文化上的具体体现,消费行为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实现经济腾飞。河南师范大学的蔡蕾副教授同样关注英国宗教改革问题。她由伊丽莎白一世签署的《至尊法》、《公祷书》等法案和宗教会议文件的文本入手,详细分析了英国这一率先步入近代化国家保守的政教关系的根源及沿革。
英国的政治文化史仍然是研究英国史的热点和主题。兰州大学的刘鹏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英国议会请愿的起源》,文章研究13、14世纪英国王室发起议会情愿的根源和进程。刘鹏副教授认为,议会请愿是爱德华一世时期为了应对民众的政治压力与外部势力挑战的产物,也是爱德华一世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议会请愿可以获得王室的恩惠,也可以控告王室官员,成为议会政治的一种重要职能,而且有助于议会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
南京大学的管洪亮博士的演讲《大众混合政治模式:英国大众政治转型的过渡形态》,分析了18世纪英国由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转型时期的过渡形态,将其称之为英国式精英——大众混合政治模式。管洪亮博士认为,英国式精英——大众混合政治模式的最大特点或曰自我矛盾在于,本质上对大众政治持地址和疑虑态度的精英政府迫于形势,转而采取了大众政治的运作模式,这与同期和之后的法、德走的大众政治转型道路截然不同,也体现了英国保守政治文化的生命力。
二、英联邦国家与海洋文明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内涵不仅包括英联邦国家历史,更提出要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当代,以海洋为着眼,着重审视英联邦国家通过海洋开展国际交流的历史。会议通过海洋文明这一命题,将英联邦国家的过去与现状、内政与外交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与我国“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有着交叉与共鸣。在海洋文明的语境中重新建构与解读英联邦国家的历史,对现当代史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浙江大学刘国柱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会
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的《英属海峡群岛的主权危机及其应对方式》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从历史文学现学的视角,考察了海峡群岛权属问题的历史细节与档案文献,文章论述了英属海峡群岛历史性权利的转换、殖民主义时代机遇的把握、二战时期主权危机的挑战、海峡群岛按的有效应对,以及行政管理与司法治理等措施。英国政府对英属海峡群岛的管控显示了英国政府与人民的历史经验与民族智慧。在国际海权问题异常复杂的背景下,英属海峡群岛问题研究从文献学的发掘等跨学科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我国南海问题研究及其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具有与现实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秉忠教授演讲的题目《土耳其的治理与脆弱的未来》,关注了当今世界国际局势中另一大热点中东问题。李秉忠教授分析了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当权14年来在内政外交上作出的治理范式和成效,在外交关系上土耳其的西化入欧和介入中东两大发展方向的策略利弊,认为21世纪的土耳其面临来自内外局势的诸多严峻挑战。李秉忠教授通过对埃尔多安政府境况和历史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当下极为尖锐的欧洲问题、中东问题、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等反应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国际交往策略。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秉忠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江苏教育学院黄光耀教授的演讲《都铎时期英国对欧政策论述》把视野投向都铎时期还未取得世界强国地位的英国通过对欧政策谋求有利战略态势的历史经验。亨利七世时期,英国在国际舞台是仅列为二流国家。出于现实考虑,亨利七世推行和平外交,避免卷入不必要的战争,积极与欧陆发展经济交往。亨利八世时期依仗积累,一方面通过征服于吞并整合不列颠,一方面积极介入欧洲战争与推行殖民争夺。到伊丽莎白时期,平衡了其祖父与其父的现实主义与介入欧陆野心,推行均势外交,巩固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地位,并积极海上殖民。通过都铎时期民族国家的塑造和海外扩张的积累,英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基础得到了奠定。
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黄光耀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南京大学张红副教授则追溯英国利用海洋的传统至14世纪的英格兰王室舰船征集制度。张红博士认为,英国与海洋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海洋就是英国人资源和财富的最主要来源。从爱德华三世起,英国人对海上力量就高度重视,视海上舰队从单一的“防御性”逐渐转变为“进攻性”。进入14世纪,英王扩大征集舰队的资源对象,也将指挥权下放给船长和海上指挥,从而使得英国舰船的使用发展更迅速,对英王的统治提供了更广泛的群体支持,为15世纪以后进一步探索与利用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红副教授发表学术演讲
南京大学舒建中副教授分析了17世纪以降英国海运体系对英国建立海上霸权的影响。在工业社会前期,海运体系的发展运作水平直接影响了海上话语权的大小。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组建具有垄断性质的班轮工会体系。英国班轮工会肇始于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班轮贸易,从一开始就被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开始推动反班轮工会垄断的运动,寻求国与国之间在海上运输市场的平等与平衡,到1983年,终于打破了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对海上规则体系的控制。舒建中博士认为,进入21世纪后,国际海运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班轮工会体系退出历史舞台。
中山大学李爱丽副教授也关注海运问题。她从19世纪末清政府参与华盛顿航海工会学习制定航海章程出发,分析了中、美、英等国共同协调并推行航海章程这一过程。李爱丽博士认为,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晚清政府意识到了海事工作、海上交往的重要性,主动与国际接轨,积极发挥政府相关新建部门的职能,也应看到,即使在相对封闭的19世纪末的中国,也无法脱离全球航海交往的网络,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以海洋为媒介的世界体系当中。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曲兵副研究员直接提出了在英国研究中对南海问题的关注。曲兵博士认为,英国虽然不是南海争议的当事方,但英国政治家对亚太安全特别是南海局势十分关注,俨然将其视之为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之一。曲兵博士认为英方对仲裁方式的看重和对南海不确定性的担忧拥有很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西方国家的意见,既有重视规则方式的历史根源,也有试图引导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倾向。南海问题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海洋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前线,对南海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州大学刘畅博士分析了18世纪英国与汉诺威选侯国的关系。18世纪的英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英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大原因之一就是英国国际地位提升带来的扩张诉求。汉诺威王朝与英国的联姻关系不仅改变了英国与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乃至俄国的外交关系,也促使英国内部展开了何为国家利益的思考。刘畅博士认为,这一时期英国与汉诺威外交关系的运转,为英国大众政治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南京大学刘金源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英法海峡群岛争端化解的英国经验与启示》。文章分析了英法海峡群岛争端化解中的英国经验和启示。19世纪80年代以来,英法两国围绕诺曼底近海的海峡群岛的主权归属发生争端,并提交了国际法院,最终争议岛屿被判归英国。对于此次争端,国外学界几乎第一时间跟进,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就比较薄弱。刘金源教授认为,英国对争议岛屿行使的国家职能和对国际法原则的熟练运用在化解争端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对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具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历史研究》编辑部焦兵副编审进行精彩点评
三、“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研究
本次研讨会还将丝绸之路的历史学还原与当代形态、丝绸之路与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国际化语境中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英联邦国家绝大多数拥有海岸线,海洋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英国本身也是通过海路建立起庞大的世界帝国;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与全球体系的交往就建立在海、陆交通线上,故而新旧丝绸之路的研究对英联邦、全球化、海洋文明等热点话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通过新旧丝绸之路对外交流并形成深远的历史。“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问题的研究是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史学月刊》编辑部周祥森编审主持大会报告会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侯建新先生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旁遮普大学的穆罕默德·I·卓乐教授《中巴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一步丝绸之路的历史》探讨了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过去与现状,认为中巴关系的历史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卓乐教授认为,丝绸之路不仅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交往,更承载着政治、文化、宗教交往的重要职责。卓乐教授认为中巴友谊与中国新旧丝绸之路中蕴含的友好与平等交往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在东亚文化圈崛起的当下,如何定义与区分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国际交往战略,需要我们深度分析与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充分运用“一带一路”战略,抓住和平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旁遮普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伊科堡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旁遮普大学的穆罕默德·阿巴拉·阿曼博士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新思路与瓜达尔港的战略重要性》,演讲分析了旧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当代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阿曼教授认为,中巴友好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沿革,这段关系与其具体承载者新旧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巴基斯坦瓜瓦达港是中巴国际交往的重要口岸,是东亚、中亚与非洲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节点。阿曼教授提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海上多边国际交往的安全问题是保证新丝绸之路运转与发挥成效的最重要保障,需要中巴进行更紧密的共同合作与建设。
卡迪亚大学法哈·比拉尔博士就《世界历史上的南亚重大问题研究》发表演讲。法哈博士就南亚历史上重大问题的历史文献与基本观点,尤其是二战以后大陆与南亚之间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以及文化遗产研究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三位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工艺美术大师。首先是著名艺术史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徐秀棠先生发表演讲,他以“陶瓷之路”进行早期”丝绸之路”史学还原,并演绎“陶瓷之路”的当代形态。他的紫砂作品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并致力于将紫砂文化推广向东亚、欧洲,在传统艺术道理上坚持创新。徐秀棠大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介绍紫砂陶从产地到烧制过程的演讲,以及紫砂艺术在中国和东南亚传播的历史沿革。徐秀棠大师认为,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离不开传统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徐秀棠大师还向会议捐赠了三部艺术史著作。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卢孝东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棣的弟子。会上,卢孝东大师介绍了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历史发展沿革、主要制作工艺与洮砚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发展趋势,展示“玉石之路”的历史形态及其在“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卢孝东大师认为,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支持的“国宝洮砚”项目结合洮砚艺术与敦煌文化,将承载丝绸之路文化的敦煌艺术注入洮砚艺术。在国际化背景下,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玉石文化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卢晓东讲述“国际化背景下的工匠精神”
中国苏绣艺术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女士讲述《国际化语境中的锦绣之路》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的梁雪芳发表了国际化语境中的锦绣之路的讲话。梁雪芳师承顾文霞,不仅有炉火纯青的苏绣技艺,更首次在绣品上实现了纳米材料喷涂防护技术,使得刺绣作品能够更好地保存、维护和运输。梁雪芳大师在清华美术学院的深造经历赋予她的作品更广、更新、更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和内涵,其作品消除了传统刺绣艺术由于保存困难与观赏者的重重“隔阂”,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化博物馆收藏。顾文霞梁雪芳大师在国际化语境中继承与创新的“苏绣艺术”展示了当代中国“锦绣之路”的历史渊源与时代风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发表评论
英联邦国家历史教学问题也受到与会学者们的关注。安徽师范大学的傅新球教授提出了当下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课程教授与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历史研究书写的传统模式和亟待创新的问题。安徽财经大学的贺五一副教授提出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教学的模式改革问题。贺五一博士认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在于资料繁杂浩瀚,难点在于理论现实联系,如何在研究与教学中梳理更清晰、现实意义更强的脉络,是历史研究与教学从业者极为迫切与重要的任务。新疆财经大学的闫国疆博士提出了历史研究与教学的使命问题。闫国疆博士认为,历史研究必须联系理论、技术于实际,历史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从传统的文本、文献研究走入到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去,为解决中国现实的重大问题服务。
关于英国历史文化、宗教文本及其他相关问题,袁梨梨、陈磊、杜振尊、朱静怡、周芬、谭蓉蓉、法华德吕文娟、王卿卿、李诚、王振等研究生也提交论文,并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研究生的演讲,充分显示了英国史与英联邦研究的青春活力。
研讨会闭幕式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于文杰教授和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穆罕默德·伊科堡·卓乐教授、巴哈丁·扎卡利亚大学历史学院的穆罕默德·沙菲克教授签订了合作备忘协议。三方约定就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为 “一带一路”建设和英国文明史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于文杰教授和沙菲克教授、伊科堡教授就“一带一路”和“英国文明史研究”签署合作备忘录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王展鹏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
闭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复旦大学的李宏图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展鹏教授、南京大学的陈晓律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对本次研讨会所体现出的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历史研究及其合作与发展作出了充分的肯定与热切的期待。闭幕式由会议承办方代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主持。2016年10月17日,在实地考察文化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明孝陵博物馆后,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本文作者刘晓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摘自: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