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王超华副研究员应邀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学者中心作学术报告

2020-11-26

(来源: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微信公众号 

  20201114日晚七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超华应邀做了《中古英国工资问题研究新趋向》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李新宽教授主持,是光启·英国史前沿第16讲。报告会以线上方式举办,校内外近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王超华老师回顾了自己学习、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虽然当下自己的学术研究旨趣发生转变,但是对英格兰中世纪盛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史,尤其是工资史依然较为关注。王老师从英格兰中世纪工资史研究的开端、旧模式、新趋向及未了结的争议四个方面做了系统梳理与深入讲解。 

 

  英国工资史研究领域的先驱是罗杰斯(J. E. T. Rogers),其1884年出版的多卷本《劳作与工资史》迄今仍为中外学者广为引用。罗杰斯曾经一再申述:“真正的事实要比使用它们的那些人得出的推论更有价值”。据此王老师指出罗杰斯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基于庄园账簿(manor rolls)的数据统计和“黄金时代”概念的提出。罗杰斯所言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是15世纪英格兰经济发展中工资的高涨与食品价格下降,工资劳动者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作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贝弗利奇(W. Beberidge)亦是中世纪英格兰工资史研究的开创者。根据他对温切斯特庄园和威斯敏斯特修院地产的研究,王老师认为贝弗利奇的主要贡献在于个案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更充分;黑死病对不同工种雇工工资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贝弗利奇的基本结论是12901379年与13791520年两个时期,货币工资与谷物价格变动明显相异。前一时期呈现相向运动,后一阶段则是反向运动。   

  随后,王老师结合欧美学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就英格兰在中世纪工资波动的原因做了归纳。 

  王老师认为围绕工资变化原因的争论,形成了两种解释模式,分别是旧模式与新趋向。旧模式解释包括人口论和货币论。人口论(Malthusian-Richard Model)始自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经发展衍生出新人口论,其代表人是国际著名的中世纪经济史专家波斯坦(M. M. Postan,他的大量精深论著以英文发表,辅之以法文、德文,对包括工资、价格、货币信贷在内的中世纪经济史多有独到阐发。王老师将波斯坦的研究概括为:劳动力的市场供需决定工资水平,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由人口增减决定。1315-1317年前后,劳动力供给的急剧变化摧毁了习惯性工资标准。黑死病后,人口的锐减促成了建筑工人和农业雇工工资上涨。王老师指出波斯坦的这一结论得到了另一位英国中世纪经济史专家约翰·哈彻尔(J. Hatcher)的积极响应。哈彻尔认为:“人口增减是工资变化的唯一令人满意的解释。人口下降之后,减少了相对于资本和土地的劳动力供应,这不可能不是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价格下降、工资上涨的是要决定因素”。 

  王老师对旧模式的另一派——货币论也作了说明。货币论者以 “费雪公式”分析工具(MV=PTM指代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是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T为交易量),强调货币供给数量在价格变动中的基础性作用,代表学者有挪威历史学家约翰·施雷纳(J. Schreiner)、罗宾逊(W. C. Robinson)、米斯吉敏(H. A. Miskimin)及加拿大历史学教授约翰·蒙洛(J. Munro)。其中蒙洛批评波斯坦无视货币因素的存在。王老师介绍了蒙洛借用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概念“工资粘性”(wage-stickiness)对英格兰、弗兰德斯、地底国家、西班牙等地建筑工人工资水平的综合考察与比较分析,得出其结论:货币数量引起的价格变动是实际工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英格兰在经历了黑死病后短暂的通货膨胀后,英格兰的消费品价格开始下降,尽管名义工资涨幅不大,但实际工资持续增长。 

  在总结两派的利弊得失时,王老师借用了我国中世纪史专家马克垚教授的评述:“二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无封建主义的经济学”。王老师认为:两派学者过分强调了某一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错综复杂的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后,王老师介绍了法莫尔(D. L. Farmer)、戴尔(C. Dyer)、巴德斯利(S. Bardsley)等学者的经济社会史研究,归纳他们对中世纪英格兰工资问题的新论。他指出新近的研究不再止步于庄园账簿,而是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包括法庭卷宗、劳工法令及执行记录、遗嘱、农场账簿和考古发掘。通过新的研究,英国学者对十五世纪“黄金时代”的论说又再一次形成学术争论。 

  最后,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和在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的访学经历,对争论两方,戴尔和哈彻尔所持观点做了陈述。戴尔通过大量涉及饮食、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的研究,坚信15世纪是“黄金时代”的论说,认为此时的工资劳动者享受了很高的工资水平,生活相对富足。2011年哈彻尔发文质疑中世纪晚期劳工生活水平的评价标准和15世纪“黄金时代”。王老师认为哈彻尔的质疑并非无的放矢。就劳动者数量、劳动时间、劳动伦理、持有地面积等方面而言,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的群体并不能作为整个工资劳动者的代表。劳动者工资的增加是以大量同行丧失生命为代价的。而真正“黄金时代”的降临是在工业化时代,实现了人口增加与收入上涨的并进。 

  互动环节,王老师就师生线上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在热烈地讨论后,讲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