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国抗日战争史·战时政治》

2020-11-24

  (来源:鸣沙(社科文献出版社近代史主题公众号)) 

 

  编者按:《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突破了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读者对抗战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第三卷为战时政治,作者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前 言 

  193777日侵华日军发动的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国由局部抗战迈进全国抗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历史事件。从 19377月到19458月,历时整八年有余的全国抗战时期,也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以其坚韧不拔的历史底蕴、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质、不惜牺牲的慷慨壮烈、全民抗战的英勇奋斗,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对日抗战的彻底胜利,从而也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树立了一座丰碑!全国抗战的内容,远不止是抗战之“战”的军事学意义所可涵盖,而是包含着政治、外交、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内容的历史时段,有着极具意义的研究价值。本卷所述,即为全国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全国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面相,表现为波折起伏而又壮阔无比的历史演进过程。全国抗战的实现,开创了中国政治的新局面。战时中国政治的中心是如何全力抵抗日本侵略,如何抗战到底,争取中国抗战的彻底胜利;主角则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演进主轴是国共两党既团结合作抗日又难免矛盾斗争冲突的历史过程。 

   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意识到全国抗战所具有的多方面意义,从而提出“抗战建国”的主张,企望以抗战为契机,由民族主义动员,施行“建国”之政,为国民党在战时和战后的长期稳固统治奠定基础。为此,国民党做出了一系列政治调整,改组军政机构,确立战时领导体制,通过《抗战建国纲领》,适度扩大政治参与,进行地方和行政改革,等等。国民党最终能够坚持八年全国抗战,可见其战时政治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国民党政纲政策的宣示性往往大于执行力,并且由于其组织力的欠缺,很难真正推广有成效的改革。战时政治调整和改革的最终结局也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乃至不了了之。更由于国民党施政中的官僚主义、懒政惰政乃至贪腐频发,对其政治基础和形象构成了持续的伤害。 

  对于致力以革命方式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命运为己任而兴起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本为政治对手,十年内战,极尽艰辛。而当全国抗战来临之际,本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一致抗日的精神,中共与国民党携手言和,再度合作,表现出外患临头之时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家国情怀。同时,全国抗战也为中共通过建立抗日根据地及其建政,在实践中发展壮大自身,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现实的可能性。通过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及其施政方略,讲求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检验的反复和比较的过程,中共在根据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尤其着重发动民众,实行全面抗战,从而成为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并为通过抗战实现全国建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抗战时期,也是国共携手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合作时期。国共二次合作,较十余年前的初次合作,面对的对手和合作的方式都有不同。过去是为推倒军阀统治的合作,现在是为抵抗日本侵略的合作;过去是有共同纲领指导的紧密合作,现在是遇事协商的共识式合作。全国抗战之初,抵抗日本的全面入侵是当务之急,国共一致对外,合作较为密切。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军事相持而至的,是政治的重要性在上升,国共也因政治路线的分野而致政治实践的分歧,两党间的摩擦日渐滋长,乃至发生武装冲突。但是,面对日本侵略的外部环境,国共两党斗而不破,关系发展虽起伏波折,但两党始终维持着合作大局。对外敌入侵的民族抵抗的一致性,决定了国共两党终必维持合作的大局。 

  所以,全国抗战中的中国政治,既有国共两党合作、团结对外、共同抗日的面相,也有国共两党斗争、通过各自不同实践而尽力发挥并争取领导权的面相。经过了全国抗战的历史阶段,应该说,国民党的领导力在不断下降,共产党的领导力在全面上升,这也是由全国抗战时期两党不同的政治路线尤其是政治实践过程所决定的。国民党的脱离民众、组织涣散、言大于事、贪腐丛生,与共产党的发动群众、强化组织、讲求实际、励精图治,恰成鲜明对照。因此,国民党的“抗战建国”未达预期,其空有三民主义“建国”高调而乏实际作为,而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指导下的抗战建政却大见成效,通过在根据地的精耕细作,在百姓中埋下了深厚根基。国共两党领导力一降一升的过程,不仅关乎战时中国政治的发展,而且为战后中国政治的走向预埋伏笔,于此也可见历史发展之承前启后的连续性过程,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何谓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全国抗战时期的政治的主题之下,本卷反映了其方方面面的内容,希望以此论述,从各个不同视角和更多面相,观察战时中国政治,并有更接近于历史本来面目的历史言说和诠释。当然,限于客观条件以及作者认识的局限性,其中所论未必都那么周全精当,如有任何不妥之处,概由作者负责。 

  检视本卷的写作过程,从2005年开始酝酿,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为重大课题,再到国家出版基金立项为重大出版项目,前后也有了14年的历史,而作者的工作单位,也已从近代史研究所变更到世界历史研究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类新出史料,参考各种新的研究成果,使写作更为稳当扎实,很有裨益;一方面也反映出自己的工作不够积极努力,延迟拖拉,这是不能以任何客观因素为借口者,实感愧疚于心!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应该是代有传承的事业。现在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抗战史研究成果,但我们仍然不能说,对于抗战史的研究已经深了透了够了,相反,抗战史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还应该有新的成果新的突破。本卷所研究的战时中国政治的主题同样如此。读者完全可以期待,随着史料的更多公布,思路的不断拓展,新人的陆续加入,更具创新性、前沿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源源不断地产生,那时,本卷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希望这个时间不会很久! 

目 录 

    

  第一章 全国抗战的发动和中国政治新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第二节 国共捐弃前嫌再度携手 

  第三节 全国一致抗日局面的形成 

    

  第二章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 

  第一节 战争初期的政策机构调整 

  第二节 确定“抗战建国”方略 

  第三节 扩大党政组织基础和政治参与 

    

  第三章 战时政治的多重面相 

  第一节 地方政治改革 

  第二节 行政改革与战时动员 

  第三节 战时状态下的地方实力派 

    

  第四章 中共的抗战建政 

  第一节 中共抗战路线的提出及其底定 

  第二节 中共抗战建政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 整风运动的开展 

    

  第五章 战时国共关系的起伏波折 

  第一节 国共关系的波动 

  第二节 皖南事变及国共关系的顿挫 

  第三节 国共关系的和缓与波折 

    

  第六章 抗战后期的中国政治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力的下降 

  第二节 中间势力与民主运动 

  第三节 抗战后期的国共谈判 

  第四节 为抗战胜利及战后中国而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