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022年11月28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举行

2023-02-15

  张舜徽先生生前照。

  11月2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主办的“张舜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热烈探讨张舜徽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提议弘扬张先生的治学精神,推动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发展。

  张舜徽1911年出生于湖南沅江书香世家,自幼由父授业,后又转益多师,走的主要是自学之路。他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四十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创始人,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共计800万字,学术著作全部用毛笔撰写完成。


张舜徽先生生前照。

  “‘十年弹指一挥间,刹那芳华尽释然’,从张先生1992年逝世到2002年他的《张舜徽集》开始整理出版,是一个十年;从2002年到2022年,不知不觉又过去了二十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张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先生天上有灵、地下有知,亦当会感到欣慰。”

  纪念会上,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回顾,1994年11月6日上午,张先生的儿女子孙和生前好友遵从先生生前遗愿,“骨灰水葬,勿累子孙”,将张先生夫妻二人的骨灰在距离晴川阁最近处的江心撒下,骨灰伴着鲜花合葬入浩荡长江,融会于浩瀚大海;张先生平生治学最为推崇的古代学者之一便是南宋的郑樵,郑樵的《通志》“总序”开卷便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会通之义大矣哉!”张先生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回归天地,也正应了他一生会通的生命轨迹。

“张舜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在线上举行,全国80余名专家线上参会。

  彭南生表示,张先生一生治学的追求抱负是“博通”二字,今天的华中师大博雅广场有章开沅先生手题华师校训“博雅”二字,张舜徽先生、章开沅先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大的两座丰碑;学校要继续加大、加强张舜徽先生学术成就的研究、弘扬,做好张先生学术理念、方法、见解、经验的阐发,在学术研究上“博通”,在为人处世上“博雅”,这应该就是我们对张舜徽先生最好的传承和纪念。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赵生群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会议代表参加了线上纪念会。

  西南大学刘重来教授回忆,1983年他参加在华中师大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班,张舜徽先生受教育部重托讲授了几十节课,张先生上起课来不仅精神抖擞、声音洪亮,而且学问积于胸,随口而出,皆成文章。特别是在旁征博引文献章句时,随手写在黑板上,一笔不苟,一字不差,令人叹为观止。他还传授治学之道,强调做学问要“发越志趣,开拓胸襟”,重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注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脚踏实地,厚积薄发,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武汉出版社城市文化出版中心主任胡新和学者朱金波最新发表文章《张舜徽致卞孝萱六通信札考释》,释读了张舜徽致卞孝萱(已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六通信札内容,结合通信前后二位先生相关的活动记载以及师友等人回忆文字,勾勒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创立初期《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组稿、发展会员以及编著图书等事件的经过。

  胡新深情感言,“时光飞逝,转眼张舜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六通信札记录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见证了张舜徽、卞孝萱以学相交纯粹的学术友谊,永远值得后来人铭记。谨以此文纪念,愿哲人不萎,事业长存!”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通讯员陈冬冬、陈锦霖;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