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摘报》2023年7月1日第5版,原文载“澎湃新闻”,6月15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一生在向大众普及文博知识

2023-11-01

孙 机

  6月15日,文博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逝世,享年94岁。年轻时,孙机曾想写一本书,书名叫《物源》。他说过: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那时,他的学术兴趣是探究事物的来历,想要弄清楚世界上那么多千姿百态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会向何处发展。回想几十年的学术之路,他也一直保持着最初的那份念想。

  “我的老师孙机先生是中国考古界、文物界、美术界的一座高耸的学术丰碑,他是中国文博学真正的杰出代表,他把传统古典学推向了高峰,是一位文物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的学术成就犹如中国高原上的昆仑。”知名文物学者、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葛承雍说。

  1949年,孙机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1955年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在北大,孙机最亲近的老师是宿白先生。宿白先生告诉他,考古研究要多读书,而且要读有用的书,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物质文化方面的史料,史料里会有很多“触角”,这些“触角”会触及方方面面,有些东西就会互相联系起来,成为学术研究的入口。宿白先生1957年发表的考古报告《白沙宋墓》,让孙机印象深刻。这本书不仅把壁画中反映的历史说得很清楚,而且文字生动,书中引用的文献大多是第一手材料和最好的版本。在他看来,这与宿白先生原来在北大图书馆做过事有关。孙机一直谨记宿白先生的教诲,在北大学习和工作期间,也常常利用北大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虽然读书很少有直接的发现,但读得多了,把各种书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问题。如此慢慢积累下来,就打下了做学问的底子。学考古的学生都会上考古绘图这门课,孙机也受过这个训练,而且特别重视。在他的著作里都配有他自己画的线描图。2014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出版,书里涵盖中国古代农业与膳食,酒、茶、糖、烟,纺织与服装等十个方面,基本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书中几百幅线描图,均为孙机先生亲笔手绘,画面生动,解说性强。这部精品力作成为物质资料研究领域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孙机的另一代表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由中华书局推出修定本,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等诸多方面。书中将汉代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为汉代的生活和生产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成为田野考古人人手一本的手边书和了解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必读之作。

  从年轻时试写论文开始到《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孙机积累了上千幅古代器物的线描图。画图不容易,有时吃完晚饭就坐下来开始画,等画完了,抬头一看,天都亮了。

  对于当下流行的“大众考古”“公众考古”的说法,孙机认为,“大众考古”不是让大家都去考古,而是让大家了解考古知识。地下文物归全民所有,进行发掘必须得到政府批准,否则,即便是在自家院子里发现古墓,也不能任意发掘。如果他不为政府工作的话,那就是盗掘了。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应该重在普及考古的成果,而不是普及田野考古的技术或方法。

(作者:陈若茜、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