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2022年1月24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顺利开题

2022-02-18

  2022年1月19日,由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历史学院于文杰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会议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与会专家、嘉宾及课题组成员共50余人参会。

  本次开题会议专家组成员特邀请中国历史研究院领导李国强研究员、孙宏年研究员、郭子林研究员、倪梁鸣同志,首都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研究员,江苏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许益军研究员,南京大学社科处处长陈冬华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陈谦平先生等。

  开题会议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赵清书记主持,包括“主题汇报与专家指导”、“学习讨论与实施计划”两个组成部分。

  李国强副院长在致辞中对文杰教授学术团队及其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平行项目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分别做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和特色;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实施与开展十分关切与期望,对于课题组的工作提出了政治方向、研究质量和财务制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认为该课题组应当发扬团结协作与刻苦求索的精神,努力集成国内外学术界最完整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努力解决“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一带一路”的研究与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项目首席专家于文杰教授做开题报告。于文杰教授首先介绍各子项目负责人和由多种语言、多种学科、多种年龄结构组成的国际化团队。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是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韩琦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主任罗晓翔教授,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暨苏州科技大学汪诗明教授。课题组成员还包括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的康上贤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吕桂霞研究员,南京大学的石斌教授、张良仁教授、吴桂兵教授、成汉平教授、舒建中教授、毛维准教授、何守强研究员、陈日华副教授、吴贺副教授、李庆副教授、叶君洋博士、杜振尊博士后,以及徐桑奕、詹墨奴、徐东波、丁亮、张佳琛、盛玲、法瓦、程璐、沙诗怡、金勇一、高京博、李佳馨和蒋琳琳等。于文杰教授就该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研究方法与推进计划、学术创新与标志性成果计划、档案文献的初步积累,尤其是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做详细的论述。他表示,课题组将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忠诚于客观的历史事实与科学真理,团结合作,奋力求索,不辱使命,全面完成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严格遵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相关规定和要求,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太平洋丝绸之路拉丁美洲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子项目代表、南开大学的韩琦教授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进度。前期成果主要包括《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其评价》及《美洲白银与近代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等,主要研究目标包括《菲律宾群岛资料序言集译》(译著)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及其影响》(著作),强调“马尼拉大帆船”商路档案与历史文献中的中国元素的主体性,中国古代倡导技术创新和冒险的精神,强调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性,强调文明交往的良性互动。遵循该项目首席专家于文杰教授的核心观点,努力构建中国概念与话语体系,谴责殖民主义的历史书写,为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子项目代表、南京大学的罗晓翔教授作了学术演讲。她介绍了AMD电子档案数据库和《明实录》、《明史》、《大明会典》、《清实录》、《清史稿》、《清朝文献通考》等官修史书;《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等史料评论;《水东日记》、《海语》等笔记、文集、官署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一册)》等档案与资料汇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以及族谱、日记、书信、碑刻等史料。

  “太平洋丝绸之路太平洋周边国家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子项目代表、鹿儿岛国际大学的康上贤淑教授发表了“明清时期东亚地区经济贸易转型及其国际影响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主题演讲。演讲分为三个主题:金、银、铜的金融作用;丝绸与陶瓷的资本力量;东亚贸易体系的形成与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康上教授介绍了石见银山与“银行”、萨摩陶瓷集群和长崎贸易与唐人等内容,提出日本银出口额在17世纪中期占到世界银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主要出口到中国,最大的受益者是荷兰商人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观点。

  “太平洋丝绸之路欧洲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子项目代表、南京大学的叶君洋博士就“西班牙及其美洲殖民地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发表了演讲。叶博士认为:大航海时代以来,随着西葡等过在全世界的殖民扩张活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东亚,西班牙逐步占领菲律宾群岛,建立马尼拉城,并以此为中转站,开始和中国展开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并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国和欧洲、美洲联系起来。通过检索西班牙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Archivo General de Indias)、西班牙国家历史档案馆(Archivo Histórico Nacional)等数百份档案,筛选出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相关的档案共74份,可以帮助我们回答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真正主体是谁?它的推动力是什么?它所蕴含着怎样的殖民主义血腥味?选取16─18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一手档案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专家评论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郭小凌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陈晓律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陈谦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暨苏州科技大学的汪诗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吕桂霞研究员等发表了对于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国家使命、成果质量和篇幅瘦身等重要建议。主要建议包括相对于手稿、档案材料的全文翻译未必合适,课题组成员可以更加注重于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类,对项目工作进行“瘦身”,关注于章节目录的导语、编者按及注释更重要。此外课题组需要明确主要语种方向,进一步明确时空界限,形成自己的体系与特色。最后于文杰教授与专家们进行了相关对话和讨论。

  赵清书记在上午会议的总结讲话中,再次感谢特邀专家和嘉宾们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他表示,该项目的研究团队覆盖多种语言,成员来自多种学科的老中青三代人的紧密合作的国际化研究团队,有比较充分的前期成果,积累材料丰富,能够关注“太平洋丝绸之路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重大的理论与历史问题,相信课题组一定能够产生优秀的研究成果。

  在下午的议程中,课题组成员在该项目首席专家于文杰教授的带领下,针对李国强副院长的讲话和专家们的建议展开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并对该项目近期的文献搜集与研究计划进行了沟通与交流,计划从线上购买资料版权及线下开展档案文献收集工作。课题组成员表示应当从国家档案文献、官史与方志、书信日记、家谱族谱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文献材料,形成多语言、多学科语境中的档案文献搜集与学术研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