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6月30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举行35周年庆典,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并致辞

2022-07-14

(原文标题: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举行35周年庆典,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并致辞)

  2022年6月18日上午10点,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中美中心 )成立35周年庆典在线上直播举行。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南京大学名誉博士潘基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副校长王振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段荣宁(Ronald J. DANIELS),美国前副国务卿、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英文简称“SAIS”)院长吉姆•斯坦伯格(Jim STEINBERG)等嘉宾出席典礼。庆典由中美中心中方主任从丛和美方主任魏亚当(Adam K WEBB)通过ZOOM会议室在线共同主持,南播玩APP同步转播。来自世界各地的中美中心师生、校友以及关心中美中心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汇聚云端,共同见证这一隆重时刻。

35周年庆典现场

  潘基文先生祝贺中美中心成立35周年。他表示,中美中心经过35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研究生层次培养项目,在推动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培养下一代全球领导者、促进合作并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世界冲突不断、地球及其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协同创新,跨越国界和大洋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自己深刻认识到了青年和女性在解决世界许多重大挑战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抗击新冠疫情、应对气候变化、构建和平和解决冲突,需要赋予全球青年和女性更多权利,需要他们作为未来领导者和“全球公民”采取开放包容的参与式行动,利用学术交流和科学创新造福全球,促进大国间的合作。他分享了自己曾在美国学习期间的一段特殊经历,表示自己通过这段经历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了公共服务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确立了个人先成为外交官服务国家,然后服务世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他表示,正是中美中心作为一个独特的双语和国际化机构的使命引起了自己的共鸣,并寄语中心学子,作为世界公民和未来领导者,以个人努力推动集体努力,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重建多边合作关系,解决全球问题,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包容做出自己的贡献。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发表主旨演讲

王振林副校长介绍并感谢潘基文先生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中心的创建在中美文化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十五年来,中美中心的发展经历了时间和中美关系的双重考验,培养了大批精通中美双边事务和国际事务的杰出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显著的影响,树立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为中美两国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十五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大学助力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责任没有改变。中美中心作为两国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项目,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思想内核,不断推进着跨文化、跨种族、跨地域的多层次交流合作,成为中美两个大国人文交流的样本,在促进世界和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面对后疫情时代科教发展模式的加速演进和复杂变化,中美中心“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及开放的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创新的强大力量。展望未来,南京大学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将继续携手共进,培养出更多能深刻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愿望,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引领世界变革、解决全球问题的未来领导者,为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开放融通、共同繁荣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进步、世界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致辞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段荣宁在讲话中回顾了中美中心成立的故事。他表示,中美中心的建立得益于匡亚明和穆勒两位校长的远见卓识和大胆创新。在全球互联网普及以前,中美中心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证明了中美双方师生可以跨越国界和学术壁垒,自由交流思想、专长和知识,在国际关系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5年来,南京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这两所世界高端学府精诚合作,共同培养了全球学者和领导者,培育同理心和理解力,并通过各种方式,为构建更安全、更人性化的繁荣世界做出了贡献。在全球疫情持续影响每个国家的今天,两校间所搭建起的知识桥梁和持久的伙伴关系将继续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典范和跨学科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最高标准,未来的中美中心潜力无限。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段荣宁致辞

  吉姆•斯坦伯格院长表示,中美中心的杰出校友在外交、政府、新闻界、学术界等各行各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35年的历程,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活跃,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在中国交流的美国学生及学者人数显著增加。而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中美中心在这一演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有的双语环境和跨国师资,最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讨论自由使得中美中心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群。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两年中,中国南京中美中心、美国华盛顿SAIS与意大利博洛尼亚欧洲中心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共同探索发展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使中美中心项目更具有创造力和适应力。

SAIS院长吉姆•斯坦伯格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中心2004─2005证书班校友王文在发言中感谢中美中心对他的培养。他表示,中美中心是中美两国年轻精英相互认知的重要平台,是中美两国内心善良、向往正义、爱好和平者的家园,也是维系中美两国友谊的交流纽带。作为中美中心学子,他深感有责任为加强中美交流、推动相互认知和扭转中美关系而努力,为中美合作的正能量发挥力量,并与那些负能量作斗争。

中美中心2004─2005证书班校友王文发言

  中美中心二年级在读学生苏涵娜(Hannah SORENSON)回忆了自己在2020年疫情初期加入中美中心,参与“中美中心社区印象”项目,并邀请中心成员分享彼此故事的难忘经历。她表示,中美中心共学、共住、共成长的培养理念,让师生即使在特殊时期和极端环境下仍然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虚拟社区,让中国南京、美国华盛顿、意大利博洛尼亚三地的青年更好地交流,了解彼此的细微差异,并更深层次地理解超越中美关系范畴的广阔世界。

在读学生苏涵娜发言

  中方主任从丛和美方主任魏亚当向支持中心发展的社会各界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从丛表示,历经三十五载的春华秋实,中美中心始终是所有中心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大家共同的心灵家园。目前,已有3500多名校友广泛活跃于世界舞台,每位校友都在以不同方式,做着消弭或减少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赤字”的努力,他们都是人文交流的民间大使,是增进彼此相互理解与互信的行走着的“智库”。中心所取得的成就,是两校和历代中心人团结奋进的结果,回首过去,中美中心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中美中心启程向前。

中方主任从丛致辞

  魏亚当表示,从80年代创建至今,中美中心历经沧桑巨变而经久不衰,中美中心几代人始终坚守中心的核心使命与愿景,坚持独具特色的运作原则和开放的跨文化交流。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中美中心开启中国南京、美国华盛顿、意大利博洛尼亚三地联动教学的新模式,让各地的学生能够体验“中美中心在全球”(HNC─in─the─World)的学习新方式,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依然能够获得全球视野。中美中心坚持长期发展,作为同类型中唯一的研究生层次双语项目,致力于成为英语和汉语学术界和政界之间的重要联系点。他引用华兹华斯的话,“活在如同黎明的时代是多么幸运,而若正值青春年华则更是无上美好”,与中心人共同期待中美中心的下一个35年。

美方主任魏亚当致辞

  典礼结束后,中美中心通过ZOOM会议室举行了35周年系列校友论坛,围绕寻找改善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全球变革与中美关系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6月17日晚,中美中心还举行了第15届硕士项目和第36届证书项目毕业典礼,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89位同学,获得了两校共同颁发的学位证书或结业证书。

毕业典礼现场

  本次毕业典礼的主旨演讲嘉宾是中美中心1991─1992证书班校友,现任美国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何乐进(James HELLER)和联合国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ME)倡议组织全球委员黄海峰先生,两位校友也是昔日中美中心同寝室的舍友,他们的友谊跨越30年时空,一直延续至今。中美室友在朝夕相处中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共同成长为促进中美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

1991─1992证书班校友何乐进和黄海峰发言

1991─1992证书班校友黄海峰发言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于1986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政府最早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机构。目前,中美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国际合作办学时间最长、层次最高、管理最为科学和规范的国际合作教育典范。三十多年来,已有来自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3500多名学生从中美中心毕业,广泛活跃于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各个部门。目前,中美中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历史文化、能源环境及当代国际问题等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学生由美方教授用英文授课,国际学生则由中国教授用中文授课,每年招收约100名证书项目和50名硕士学位项目学生。

(图片:佘治骏;文字:夏逸清、秦亦阳、李玉颖、郭苏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