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2009年世界史论坛”
2010-07-21
2009年12月29日至30日,世界历史研究所在京举办了“2009年世界史论坛”。论坛特邀了4位所外专家学者,我所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科研局领导同志以及世界历史研究所在职科研人员和离退休老干部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与所长张顺洪研究员主持。
赵文洪书记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说,2009年是我所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所调整了领导班子,进行了聘任制改革,完成了对重点学科、特殊学科和基础研究学者、青年学者资助项目的立项工作,成立了中国世界史网站编辑部,所领导班子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等等。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前进,而且步伐愈加坚实。本次论坛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握现在,开拓未来。所以邀请所外专家和我所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就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向大家传经送宝。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家和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作为一名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世界史研究工作的人,有两点感受颇为深刻。其一,搞世界史的人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在国内,世界史研究者没有搞中国史的人有利,资料不够丰富,原始材料非常难找,因此,研究成果经常被认为是二流水平;在国外,由于不同学者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难度有别,似乎也要低人一等。事实上,研究世界史的学者智力和努力程度都不低于其他领域的学者。作为世界史学者,我们要着力解决好两个关系。第一,世界史学者研究的面要远远宽于中国史。在物理学上有一个压力和压强的问题,受压的面积越大,压强越小。世界史研究者承担着两重任务,首先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此外还要求广泛了解整个世界史,这个要求与中国史研究者是不一样的。第二,即世界史同中国史的关系问题。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史学者可以在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基础上,与中国史进行联系,使中国史真正在世界史中取得地位。另外,中国史研究者往往“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看不到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和材料,世界史研究者则可在这方面发挥视野开阔的长处。世界史学者如果能够把上述两个关系处理好,就可以从两个被动变成两个主动,提出新问题,开创新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宏毅教授在发言中着重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其对世界史研究的看法。首先,要高度重视理论思维,重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上,首先要抓住那些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谈到的马克思的两大贡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第二,要处理好防止思维西方化与有分析地学习外国的辨证关系。郑永年教授曾指出,“中国需要建设中国思维的主体性。失去了这种主体性,思维的美国化或者欧洲化,中国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尤其是一个可持续的大国。”在2009年11月他再次警告说,“就中国外交而言,最悲惨的结局可能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逻辑行为而陷入了美国的大国逻辑,采用与美国相仿的外交政策,” 走进美国化的“死胡同”。尽管他的话存在某种简单、武断的成分,但他确实揭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一种值得高度警惕的趋向。第三,要加强横向比较与横向研究。例如,中苏(俄)两国和中印两国之间就有许多值得比较的问题。我们固然不应妄自尊大,但也绝不妄自菲薄。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增强信心,在比较中寻找差距,也是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至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研究,其紧迫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处理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的安全和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四,要排除干扰,“诚实”治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他多年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经历,最核心的就是要诚实研究。我们这些有幸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需要发扬马克思和我国先辈的优良学风,排除一切干扰,克服重重阻力,向时代和人民交出诚实研究的科研成果和令人满意的答卷。
北京大学历史系何顺果教授指出,资本主义是全球化的基本动力。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给世界造成了诸多重大发展变化趋势,已经被我们所认识的问题包括现代化和全球化两方面。世界现代化进程在本质上是有关社会变迁的问题,关注的是纵向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要素,可以归纳为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精神的传播要以物质为媒介。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横向的发展趋势,与现代化刚好呈现一个直角。它涉及经济、贸易,以及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等方面。全球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型发展,而是采取了叠加的形式,各个时代都相继扩充了很多不同的交往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之外,国际社会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目前,国际政治、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等领域已经初步展开了对国际社会问题的研究,但还远远不够。我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没有看到国际社会形成后的复杂性。何教授认为,国际社会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不同地域群体间日益密切的交往促使各个国家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而不再是相互孤立、封闭的社会;第二,国际社会组织日益形成和发展,对国际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譬如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在一些问题上发挥了相当于国家的作用;第三,涉及国际社会的很多章程、条例、国际法等游戏规则相继出现。当然,不少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一旦对其不利就采取保护主义。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了解国际法等相关国际条例,以避免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总体来说,国际社会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一致的。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国际社会的形成有其进步性。随着国际社会的形成,人们的交往大大增多,对很多不同事物的接触和了解也增多了,这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本民族文化,更好地走进世界大家庭。因此,对国际社会的形成发展问题予以关注是非常必要的,它同时也可促进我国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世安教授主要介绍了21世纪世界史研究的新动向。他首先介绍了第20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的三大主题:第一,历史上的人与自然;第二,神化与历史;第三,战争、和平、社会与历史上的国际秩序。本次会议特别重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6场专题讨论会中,除一个议题外,其余都是研究亚非拉国家历史的。而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注重历史研究要围绕时代精神进行;二是注重从新角度研究传统课题与历史理论问题。而即将在2010年召开的第21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的三大主题则是:第一,帝国的衰落;第二,作为文化的城市;第三,宗教与权力。特别专题则包括文明问题、跨文化研究等数十个方面的内容。本次会议的特点有二:一是反映了当前世界历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是基础理论研究始终围绕时代需要进行。圆桌会议议题包括历史与伦理、18世纪前的宽容等十多个选题。总体来说,这次大会的选题,比第20次世界科学大会的选题有了更多的亮点,更有深度。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些重大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日本政党与政治制度研究、殖民主义的崩溃及其历史遗留问题、19世界美国西部开发中的移民、族裔和文化问题研究、欧美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人类文明兴起与世界宗教起源、古代世界早期文明和国家的奴隶制经济研究、二战以来阿拉伯和非阿拉伯的伊斯兰国家主要政治派别的社会阶级基础的变化及其对各政治派别的政治目标和力量消长的影响研究、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新趋势与世界历史学界的研究趋势基本一样,在一些领域的研究上与世界历史学界相比,还有差距,主要是研究的面还不够宽。不过中国世界史的研究,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时代性、基础性和中国特色。
学部委员廖学盛指出,世界史学科在中国正在逐渐变得重要。首先,他着重强调了世界史学科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我们的领导人有越来越宽阔的世界眼光,掌握更多的世界史知识,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世界史可以做出科学的预测,也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过去,服务现在,预测将来。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做出更多努力。就目前情况来说,世界史在中国还是一个重要而薄弱的学科,他呼吁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其次,他要求我们的研究者要坚信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不可改变的社会规律,拥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心,就可以大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作为世界史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有义务宣传这个问题,即为什么社会主义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但目前学科的发展情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的研究队伍规模太小,语言比较薄弱,很多语种还无法掌握或程度不高,所以我们急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院领导和所领导责任重大,要着力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大工夫。第三,他就目前我所研究人员的构成和实际研究需要,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整合建议。例如,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应该以英国史作为一个基础,而我所研究英国的人员相对较多,可以考虑成立一个英国研究中心。再如,当前西亚和中亚正在酝酿重大变革,对世界势必产生影响,我们可以考虑成立西亚或中亚研究中心。总之,世界史研究者要有信心,有目标,努力改变组织领导方式,做出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研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明天必定更美好。
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三十年来我国世界史学科做出的可喜成绩。1949至1966年,我国世界史学科虽然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比较薄弱,研究范围窄,受苏联史学界影响深,观点常常偏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世界史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并开展了许多跨学科研究。另外,研究方法也得到改进,视野得以开拓,相关人才逐渐增多,外文水平也显著提高。至于今后如何开展研究,他指出,要继续进一步正确认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一方面要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相区别,二者不要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在当前阶级还存在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同资本主义政治关系还处于对立状态,所以政治与学术还是有联系的,二者不可能完全分开。他希望研究者反复思考这一关系,做到取舍有度。此外,他还谈到了世界史研究的中国流派问题。这一问题自2001年以来被多次提及,主旨即要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书。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中国学派应以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工作。第二,历史研究应服务于现实,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派应明确回答时代的问题,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需要总结世界各民族的经验教训,使之为我们服务。第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在形成流派过程中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从中寻求适合我们国情的理论、方法、观点。此外,他强调我所应该重视对亚洲的研究,特别是对中亚、西亚、东南亚的研究。
荣誉学部委员陈启能在发言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回顾了我所四十五年的建所历程。四十五年来我所变化极大,由不到十人的小组到今天近百人的规模,他强调我们有充分理由爱我们的研究所。他首先建议对我所的历史进行一些整理工作,而写所史主要是培养团结和敬业的精神。如果我们大家都把研究所看成是一个家庭,我们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纷扰。他希望领导要更好地做到与群众互动,调动所内同志的积极性。其次,他谈及了自己学术成长的一些感想。改革开放以后,他在从事业务研究中经常向几位同志交流请教,其中一位就是何兆武先生。何先生的学问之所以做得好,主要是因为人做得好。何先生治学与做人相一致,一生虽历尽坎坷,心态始终平和,不看重个人得失,甘于平淡,而最重要的是生活得有思想、有内容。
科研局副局长王正同志首先代表科研局对世界史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围绕世界史所、世界史学科谈了三个方面的感想。首先,世界历史所建所已四十五周年,值得我们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们认真总结和回顾。世界史所在此前曾花了很大精力组织了《世界历史》多卷本著作的编写,这是中国社科院建院以来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项目之一,在武寅同志及编委会及院外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进入尾声,出版在即。他指出,我们要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这将有助于世界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十二五”工作的开展。第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王正同志认为应该从学科建设上入手,目前已经开始了第二轮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还展开了特殊学科的建设工作,院里也提供了相应的资助。世界历史所应该紧紧把握学科建设的机会,加强这方面的建设,通过学科发展开创新局面。他认为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资料,紧抓这两点,形成基本稳定的学科队伍和某一学科资料的中心,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史的整体研究水平。此外,要重视成果的质量,要努力多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成果。同时,他还强调,针对学者个人的资助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科研资源的配置,弥补课题制的不足,使学者有更好的条件进行学术积累,我们应尽力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第三,发展问题。从管理的角度,他指出应充分利用院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此前数十年相比,已经可以为学者提供比较丰富的学术资源。他在这些年深深感到世界史所的科研工作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希望世界史所在2010年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世界历史研究所许明龙研究员在自由发言中强调,何兆武先生的学术之所以做得好,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的思想非常自由。此外,要想形成中国学派,就需要我们掌握切实的资料,具备一种扎实的学风,做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论著。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
世界历史研究所程西筠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她本人作为过去的所领导成员之一,最大的遗憾是未把我所的研究力量拧成一股绳。关于我所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编写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为了提高水平,她建议不妨先组织专人进行地区、国别或专题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做更高层次的综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
在12月30日的会议上,我所的三个重点学科和两个重点资助学科的五位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学科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构想和具体措施。外国史学理论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刘军代表于沛同志做了《唯物史观和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成就》的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唯物史观理论的指导下,广大民众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达到空前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由原来的一个流派成为中国史学绝对的主流,中国世界历史研究得以繁荣发展。在理论上,世界史研究挣脱了以往的“欧美中心论”的束缚,强调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考察世界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注重从现实出发,充分实现世界历史研究的社会功能,使世界历史学科成为我们从事革命实践的思想武器;彻底摒弃“当代人不写当代史”的陈规旧说,有针对性地澄清了世界现当代历史研究中一些被搞乱了的重大理论问题。他着重强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要自觉排除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两种教条主义的干扰,一种是空谈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同宗教的信条,另一种是迷信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清醒地认识到并高度警觉这个问题,对于新时期坚持中国史学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动摇,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繁荣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做出贡献。
秦海波代表西欧史重点学科在会上做了发言。他认为,西欧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学科建设角度讲,具有成为重点学科的先天条件。北欧史研究也很重要,但国内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南欧在历史上曾是欧洲的重心,但目前我国史学界对于南欧历史的研究却远远不够。此外,美国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世界历史所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从国别史看,对某个国家的主要历史阶段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例如:西班牙是近代早期国家的代表,如果研究清楚其称霸世界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重点学科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负责人徐建新的发言题目为《我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现状》。他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发展现状做了介绍,指出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是深化国别史、地区史的研究,以世界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作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将深入的专题研究作为基本研究形式,这样既有利于集体项目的联合攻关,又可以使个人专长得以施展。2009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科研成果丰富,成绩斐然,曾多次举办学术讲座、小型学术研讨会,并在2009年11月初举办了“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外,学科成员还围绕中国文明起源和古代国家形成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次考察活动。他着重指出,通过以往的研究实践发现,在研究中关注中国史和中国史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确立更多的研究参照系,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在2010年,学科将着重于《宗教礼仪制度与古代国家权力》的课题研究,揭示宗教礼仪制度在古代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新的视角探索文明与古代国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重点资助学科亚洲史的负责人毕健康以《亚洲史学科——现状与构想》为题作了发言。他首先批判了亚洲崛起这一时髦说法。他认为,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审视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中国崛起”或是“亚洲崛起”的说法存有很大的泡沫,是一个充满陷阱的话题。从发展趋势来讲,亚洲与欧洲、美国相比,条件也没有那么好。目前,我国的亚洲史研究还很不够,且力量分布不均。我所亚洲史学科也是偏重于东北亚的研究,东南亚和南亚的研究力量薄弱。因此,研究室将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东北亚、南亚、西亚研究为依托,在短期内尽快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争取就我国周边安全问题提出对策性意见,并为21世纪亚洲的崛起进行历史解读和理论诠释。
重点资助学科俄国史的负责人黄立茀的发言题目为《俄罗斯史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她说,在本世纪初,由于老一辈学者的退休,学科队伍青黄不接。为了开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研究室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两条腿走路,尊重个人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兴趣,尽量站在当代问题和重大问题的高度和视角设置课题;以个人研究做强、做大为基础,进行集体课题研究,形成学科队伍凝聚力;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组织研究室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学科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学科成员互相交流学术信息、切磋研究成果,以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研究室不仅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所交流,还组织研究人员参与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拓展他们的视野;鼓励学科成员提高外语水平和业务水平;注重原始资料积累(苏联历史解密档案),把握俄罗斯史学前沿动态;调整学科的研究领域,将研究方向定位为俄罗斯古代史、近代以来的社会史、民族史和地区历史研究,力求在俄罗斯社会、地区、民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
2008年我院为落实中央对社科院的“三个定位”,适时启动了“学术名刊建设”,2009年更是加大了对学术期刊的资助。《世界历史》编辑部室主任张丽就杂志在2009年的工作和2010年的计划做了发言。她指出,虽然《世界历史》杂志曾获得全国优秀期刊奖和院优秀期刊奖,但是离“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世界历史》杂志自诞生之初就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息息相关,且互为促进。编辑部始终秉承正确的办刊方针和舆论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做到政治上旗帜鲜明,学术上严格把关,务必突出刊物的现实性、学术性和导向性。作为国内唯一的一种世界历史专业刊物,编辑部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刊物栏目的特色,打造品牌栏目,在选题上注重有关当前世界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及重大理论问题,采取笔谈、专题研究、组织小型讨论会等形式,逐步提升刊物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2009年我所世界环境史、拉美史、非洲史和东欧史作为院级资助的特殊学科,获准立项。在会上,各学科的带头人分别就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作了发言。
世界环境史学科带头人徐再荣首先就环境史的概念作了解说,对国内世界环境史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总结。他认为,世界环境史的研究对拓宽世界史研究领域,丰富世界史研究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中国的世界环境史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研究规模,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世界环境史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学科。他着重强调,我所的世界环境史学科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色。此外,还要加强相关科目的人才培养。
拉美史学科带头人王文仙的发言题目是《拉美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展望》。她提出,拉美史学科作为年轻的基础学科,是我国世界历史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广泛,空白点较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我所的拉美史研究虽然曾对国内拉美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人员变动等原因,科研队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她建议扩大研究范围,夯实基础研究工作;建立拉美史研究资源库;提高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将世界史所建立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的拉美史基础性研究基地。
非洲史学科带头人刘兰的发言题目是《非洲史学科建设》。她认为,今年非洲史学科作为院特殊学科建设项目被批准立项,对于非洲史学科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对于目前非洲史学科面临研究资料和研究人员严重匮乏的双重问题,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图书资料数据库,引进人才,扩大研究队伍,使非洲史研究得到传承发展。
东欧史学科带头人李锐首先回顾了我所东欧史研究的发展历程,高度赞扬了我所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对东欧史学科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她提出,东欧剧变后,东欧史学科研究陷入低谷,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相继离退更是使研究队伍出现断层。2009年,东欧史学科被确立为受院资助的特殊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科成员的信心。关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她提出了几点想法:确定研究方向;加强人员培养,以老带新,为科研队伍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大量收集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将中国与东欧进行比较研究。
张顺洪所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实现中央对我院的三个定位是世界历史研究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首先,我们要做到把世界历史所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科研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纪律建设;全体职工要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提高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要努力把我所“两刊一网”建设成为弘扬唯物史观的坚强阵地。第二,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把世界历史所建设成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名副其实的国家队。要加强基础研究,努力推进学科建设;科研人员要争当本领域、本专业国内一流学者;努力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第三,努力为党和国家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首先是要增强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的意识;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要进一步办好《中国与世界研究简报》,使其成为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一个有效的平台。他指出,随着世界史所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今后将把如何结合目前的现状,调整学科布局,构建新的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尽快出成果、出人才的学科创新体系问题确立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赵文洪书记指出,我们在2009年的工作中,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而要改进工作,主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工作。做好所有工作的最重要前提,就是我们要爱我们的所,爱我们自己的专业。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先后就世界史学科和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发展现状和今后的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诸多高屋建瓴、深入细致的建议和想法,既具有理论高度,也饱含现实情怀,使与会学者从各个方面了解了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前沿信息,使大家明确了前进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也大大激发了与会学者的学术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