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农业与环境:中美两国荒漠化比较”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10-24

 

  2011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农业与环境:内蒙古和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比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院院士、堪萨斯大学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丹佛大学唐纳德•休斯(J. Donald Hughes)教授,国家民委胡敬萍研究员,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德平博士,福特基金会白爱莲博士等与国内学术届的40多名专家学者就中美两国的荒漠化历史、现状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顺洪研究员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贺会议能够成功召开。他讲到环境史研究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的发展较快的学科,世界历史所也很重视环境史研究。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术界对环境史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沃斯特教授指出,草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存续提供了条件,具有适应环境压力的弹性。在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为特点的人类世,人类破坏了草原,使自然的生态系统变为工厂为人类提供食物,温室气体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威胁了食品的供应,也阻止了退化草原的复原。没有了草原,人类将失去土壤自我更新的能力,失去未来。

  休斯教授指出,无论科技和经济多么发达,人类永远也不能脱离自然世界。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意识到:有限的自然资源,使经济和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增长;生态系统越是单一,就越是脆弱,因此,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它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


  与会学者从自然环境、土地制度、政策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了中美两国荒漠化的异同。与会学者认为,中美两国荒漠化的出现虽然都与自然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不合理利用草原的结果,是将适宜于湿润地区的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简单移植到干旱地区的产物,都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与会学者呼吁加强对草原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社会学所、民族所、杂志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世界历史所高国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