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1-12-22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陈启能研究员
陈筠泉研究员
姚介厚研究员
姜芃研究员
马勇研究员
何平教授
马龙闪研究员
郭小凌教授
与会者合影
2011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国际文化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联合在京举办“国际文化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陈启能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简要回顾了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的历史,他说书院成立20多年来,曾经举办过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阐明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书院拟举办“国际文化发展论坛”系列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国际交流,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吸取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为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前所长陈筠泉研究员作了题为《研究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的发言。他说,研究文明理论和制定文明发展战略之所以迫在眉睫,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21世纪以来人类的两大危机,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都涉及当代文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态文明与制度文明角度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姚介厚研究员从历史哲学、解释学与伦理学三个维度,谈了他对跨文化交往与文明交往的理解。他认为跨文化交往作为一种文明交往的形式,目的应在于树立一种和平合理、包容互补的文明交往观,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姜芃研究员以《跨文化对话的话语》为题,阐述了跨文化研究中值得倡导的理论观点、立场与方法。她强调,在进行文化比较时,方法论上要建立一种“元”概念,这种概念是抽象的、超越了任何文化模式后的一种共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研究员以孔子思想对《世界人权宣言》普世价值的影响为例,提出应重构中国文明的解释体系。首都师范大学何平教授以法国与意大利为例,分析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软实力增长的巨大影响。他同时提出,为应对时代挑战,我们需要一场文化复兴运动。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龙闪研究员,通过解剖一份珍贵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即俄共(布)中央政治局1925年6月18日通过的《关于党在文艺方面的政策》决议,总结了苏联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经验教训。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小凌从博物馆文化角度谈了他对文化繁荣的思考。当今我国博物馆与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现状之间的差距,给了我们压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如青铜器、漆器、玉器与瓷器等在同时代不同文明同类作品中的领先地位,又给了我们信心。如何缓解二者之间的张力,是文化发展的一项任务。与会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
张顺洪所长在会议总结中说,与会专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谈文化建设,非常深入。他感谢各位专家的出席,并邀请诸位继续关心和支持国际文化书院的活动。
(张文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