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世界历史研究所2011年世界史论坛”会议综述
2012-01-09
世界历史研究所2011年世界史论坛
张顺洪所长致开幕辞
2011年12月23日至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世界历史研究所2011年世界史论坛”。论坛主题为“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顺洪所长、赵文洪书记、任长海副所长分别作了开幕致辞和会议总结。
杨共乐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及教育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基地发来贺信,对本次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在贺信中指出, 中国世界史学科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前辈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众多令人振奋的成就。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水平还有差距,有中国气魄的成果还少。2011年“世界史论坛”的主题定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是很有远见的。通过研讨,大家可以更加明确目前我国世界史研究的状态以及国际史学发展的趋势,合理使用资源,正确定位方向,多出对人类文明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作品。
本次论坛三天分四个单元展开学术讨论,26位专家在会上发言;与会同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第一单元由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旭东研究员主持。
王旭东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一单元


李安山教授 张宏毅教授
白建才教授 李春放研究员
沈永兴研究员
李安山教授作了题为“中非关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他首先从尼日利亚的最新局势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了非洲及中非关系研究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非交往史的考古文献资料,并对我国学者研究中非关系的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中非关系中今后值得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领域。张宏毅教授在题为“重视与周边大国的比较研究——以中美发展比较研究为例”的报告中指出,对大国关系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要分轻重缓急。对周边大国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他还分析了中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进行比较。白建才教授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翔实的史料,从政治、外交、经济、心理、全球化等十个方面对冷战的后果与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李春放研究员认为,全球国际体系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双边的、局部的研究有时候会不得问题的要领,必须重视对全球体系进行整体研究。他指出,在研究全球国际体系的时候,引入国际上通用的系统论理论以及进化论理论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利用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开拓世界史研究的新领域,探索世界历史研究中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的新领域。 沈永兴研究员在“关于金融危机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世界史学者需要了解经济学。近三四十年以来发生了很多经济现象,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并就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从“如何爆发”、“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以及“对各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认为,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来说是轻伤,而美国则为内伤,欧洲是重伤。
论坛第二单元由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立茀研究员主持。
黄立茀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二单元
俞金尧研究员 徐世澄研究员
何顺果教授 韩锋研究员
汤重南研究员 陈志强教授
孟广林教授 马细谱研究员
李锐副研究员
俞金尧研究员在题为“时间与历史”的报告中指出,关于时间,其他社会学科中有时间经济学和时间社会学的概念。而与所有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和历史学的关系实际上是最密切的,两者的关系就有如地理学和空间的关系。俞金尧认为,历史学界目前对“时间”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把时间当作一个专门研究对象。历史研究者应借鉴其他学科,开拓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新研究领域。徐世澄研究员介绍了阿根廷、墨西哥、美国、古巴等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学会和国际研究联合会的学术活动,以及该研究领域的新社会思潮和热点问题,主要有后新自由主义、新发展主义、拉美现代化、20世纪拉美革命、拉美文化史、拉美政治、拉美经济、拉美左派、中拉关系史、华侨史等。何顺果教授从新的角度再次论述了美国文明之路,他认为联合殖民地的载体为大陆会议。他指出,制度创设、经济合理、社会平等是美国文明发展中的“三部曲”;用美国的法典研究其文明的发展亦是可操作的。韩锋研究员分析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概念和范围,指出,地理概念逐渐被政治概念替代。他以东亚合作现状为例,认为东亚地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五彩缤纷,但产生了意大利面效应,相互矛盾难以解决,合作机制化水平低。汤重南研究员从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文化在日本“强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我们可借鉴日本文化强国的经验和教训,应意识到大力发展文化的重要意义,否则会在国际上失去话语权。陈志强教授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世界史研究的状况,并就今后应如何发展世界史研究、如何强化世界史和相邻学科的合作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展世界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我们应该在方法论层面、史料发挥、语言能力上,提高和培养人才水平。孟广林教授指出了“学术前沿”和“学术前沿研究”的区别,他认为,要进行前沿研究首先需要有国际学术视野;其次,研究要包括西方和非西方的;第三要全面梳理重大的、重要的学派,并在全面把握后再进行前沿研究,不然就是人云亦云。李锐副研究员指出,因为受到地域、文化、政治、宗教、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东欧史研究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马细谱研究员从文化角度对东欧进行了解读,并就欧洲认同问题、中东欧国家对“认同”的态度以及东欧国家在文化上沦为“二等欧洲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客观原因,进行了阐述。
论坛第三单元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健研究员主持。
刘健研究员主持论坛第三单元
黄立茀研究员 金海副研究员
谢闻歌副研究员 张红菊副研究员
侯艾君副研究员 朱剑利博士
黄立茀研究员以粮食、石油为个案论述了苏联经济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她认为,苏联当初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世界市场。然而,它从与东欧的贸易中得到的只是账面的数字,粮食进口给予苏联封闭经济以重创,使苏联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黄金,而后又依靠出口资源、石油来获取外汇。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上升和石油价格下降,给苏联经济带来严重的连锁打击;苏联后期,内债不断增加,经济走到危险的境地。这样,苏联不得不抛弃其东欧盟友。黄立茀指出,表面封闭的苏联实际上非常依赖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8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上粮食和石油价格的变动所带来的连锁经济反应重创苏联,对其解体产生重大影响。金海副研究员在“战后初期美国公众舆论与对苏政策”的报告中,评价了美国公众舆论对政府在对苏政策上的影响。谢闻歌副研究员着重对欧、美警察职能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警察既有政治统治功能,又有社会管理职能,两个职能相互依存。现代警察正处在由“打击犯罪模式”向“社区警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张红菊副研究员以美国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为实例,论述了美国近代股份制公司的形成和美国银行高度集中化的历史过程。侯艾君副研究员在对“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持不同政见运动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他认为,苏联解体不是自然的过程,持不同政见运动也为其提供了组织基础和理论基础。朱剑利博士在 “20世纪俄国政治史观察”的报告中认为,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虽然有改革的想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产生了“路径依赖”,以至于整个苏联政治显现出“悬河危机”。而后继的领导人在采取应对措施时犯了错误,导致苏联解体。
论坛第四单元由世界历史研究所吴必康研究员主持。
吴必康研究员主持论坛第四单元
刘军研究员 王晓菊研究员
刘健研究员 孙泓博士
张丹博士 宁凡博士
刘军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加拿大劳工史研究的最新状况,以及加拿大工会会员的薪资和加拿大工会活动的特点。他认为,目前加拿大工会只保障本工会会员利益而非大众的利益。王晓菊研究员分析了西伯利亚区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指出研究西伯利亚历史有助于认识中国历史,有助于把握中俄关系史的基本脉络。她还介绍了中俄两国关于西伯利亚史研究的现状,倡导我国应该重视西伯利亚史的研究。刘健研究员介绍了土耳其和伊朗的最新考古发现,以及对这些考古发现的最新研究情况。她认为,受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考古学者主要在该地区的周边地区开展考古活动,并有向中亚地区偏转的动向。学界目前侧重于对长途贸易活动和区域整体史的研究。孙泓博士就中朝韩历史分歧问题”进行了分析概括,她认为,中朝韩学者应该确定“古代政权归属”的标准,以一定标准明确“国史”范围。张丹博士在报告中,首先论证了“东欧国家社会学发展史”研究的迫切性,指出学界应还给东欧社会学研究以“公正地位”。报告还介绍了东欧国家社会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宁凡博士作了题为“中世纪末至近代早期的欧洲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报告,指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也是经济发展上打破传统模式的时期;并以意大利、尼德兰、英国等国的商业联盟从事的跨区域贸易等史实,分析了中世纪末至近代早期欧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问题。
(李文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