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在京出版

2012-10-15

  2012年10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召开“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出版新闻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小丛书》总编李慎明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力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等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寨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发来书面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黄浩涛。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主持。

世界史所研究员,《小丛书》执行主编陈之骅

  该丛书首辑共十册,由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研究员任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继《皮书系列》,《研究系列》、《参考系列》之后又一套新的系列丛书。该丛书的内容涵盖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重要思潮、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其它相关的问题,由有关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撰写,以各级党政干部、大(高)中学生,以及一切关心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者为主要阅读对象,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一种尝试。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李慎明著)对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产生渊源、发展脉络、最终形成和相关思考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全面和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今年又恰逢十月革命95周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陈之骅著)和《戈尔巴乔夫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王正泉著)分别反映了这两起重大事件。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世界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书中介绍了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情况和历史背景;分析了作为十月革命理论基础的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论证了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俄国化的结果,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而揭示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书中还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的各种片面和错误的观点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澄清。

  1991年苏联的解体震惊世界,对国际关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一直是史学界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戈尔巴乔夫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书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其主要观点和纲领主张,以及引发的恶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它对苏联解体和苏共亡党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属于同一种思潮,是苏联剧变的主要的和关键性的因,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剧变负主要责任。

  《古巴:本土的可行的社会主义》(毛相麟著)、《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徐世澄著)、《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姜辉、于海青著),分别介绍了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特点,以及古巴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阐发了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几个拉美国家奉行“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主导思想和实践经验;介绍了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它们主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以及西方社会主义和左翼力量开展的活动与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梁柱著)、《民主社会主义评析》(周新城著)、《新自由主义评析》(何秉孟、李千著)、《“普世价值”评析》(汪亭友著)对当前国内外流行的几种错误思潮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是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于一炉的综合性研究读物。其中《历史虚无主义评析》一书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这一思潮泛起的历史背景、它的特点和危害,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虽然在不同国家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在我国,其主要目标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企图扭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之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