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解牛待有操刀手 伫看新编覆旧编”——记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

2013-05-09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山,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

  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有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朱寰、王敦书、马克垚、刘家和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齐世荣先生高度评价了吴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武汉大学安长春教授称吴先生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开拓者,也是我国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引领者;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感佩吴先生在推动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

  论及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探讨了吴先生整体世界史观的学术渊源;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高度评价了吴先生对世界史宏观理论的贡献,认为吴先生提出的理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发展的宏观学说;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运用整体世界史观对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有益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评述了吴先生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对自身世界史教学的影响;武汉大学陈勇教授具体分析了吴先生在两篇学位论文中对中西封建社会中法律因素的关注所蕴涵的史学价值;复旦大学黄洋教授指出吴先生在希腊罗马史研究领域诸多独到见解;清华大学刘北成教授中肯地评价了吴先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与其所处时代之关系;四川大学何平教授探讨了吴先生的史学思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中的意义和地位。

  在分组讨论和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各位代表进一步探讨了吴于廑先生的学术人生及其贡献。如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将吴先生的学术境界凝练为“通观”,认为这种“通观”作为一种学理模式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学术路径,标立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通过吴先生对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认识,重新审视了我国近百年世界历史编撰体系及相关观点的历史变迁。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方宪先生不吝馈享吴先生与自己的书信往来,挚感于吴先生为编撰《世界史》教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之处;其提出的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本次会议的主题之二是世界史学术前沿动态的交流和探讨。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充分展示了国内世界史学界的最新成果。陕西师范大学曹维安教授探讨了俄国政治体制演变的三个阶段,指出俄国专制君主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它是金帐汗国的传统、拜占庭的遗产、东北罗斯的地理环境三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首都师范大学刘城教授对马丁•路德提出的“基督徒皆为司祭”的思想加以重新解读,指出已有研究成果对其的误读之处,并讨论这一思想如何改变了教士的职业功能。北京大学李剑鸣教授分析了美国政治史家戈登•伍德在美国早期史研究方面的创新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王晓德教授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知识精英的美国观进行考察,他指出,对美国文明的批评话语是这一时期欧洲知识精英美国观的主要特征,这种反美主义根源于启蒙时代的偏见,同时也有时代的烙印。南开大学韩琦教授探讨了智利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根源。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考察了从殖民地时代至今外来移民在美国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变迁。华东师范大学余伟民教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观出发,对冷战史研究进行了新的思考。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结合欧洲500年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经验,对当前的东亚局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对当代俄罗斯“文化史”、“文化学”以及“文明史观”等学术热点现象进行了评析,指出这些学术热点在当代俄罗斯既担负着重大的学术使命,还承担着更重大的文化使命和更深远的民族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俞金尧研究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指出,全球时间的标准化过程与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是一致的。

  分组讨论中,各小组围绕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前沿、历史与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世界史研究的具体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热烈、深入地探讨。如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的关系,环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西方学界关于罗马-拜占庭边疆研究的现状;民主与专制,共和主义,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对希波战争中波斯胜败的再评价,中世纪圣徒故事向历史叙事的渗透,对查理曼《庄园敕令》的探析,从消费视角看农本向重商的转变,英国布赖德威尔体系的形成,南太平洋岛国研究,中日关系史等等。

  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向荣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分别作总结发言。向荣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所展现出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并指出,继承和发展吴于廑先生丰富的学术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是我国世界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赵文洪研究员提出开办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的目标和意义,希望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平台。

  作为一次深入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畅谈世界史研究方法和前沿,展望世界史学科发展前景的学术盛会,谨以先生诗文“解牛待有操刀手,伫看新编覆旧编”为其做注。先生的踌躇之志中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熊芳芳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