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历史 捍卫和平——“一战和二战历史回顾:教训和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
2014-07-30
“一战和二战历史回顾:教训和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会场
研讨会会场
2014年7月26日,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一战和二战历史回顾:教训和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好苑建国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承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克、荷兰、墨西哥、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印度、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位外国学者,以及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约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崔玉英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何雷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曲爱国少将和塞尔维亚科学与人文院柳博德拉格•迪米奇教授做了主题发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崔玉英致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崔玉英在致辞中指出,一战、二战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了空前浩劫。两次世界大战卷入的国家之多、带来的损失之巨,是历史上罕见的。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胜利,迎来了世界和平与安宁。这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胜利。
中国也经历了这两场战争的浩劫,蒙受了重大损失。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14万华工远赴欧洲,负责战勤保障,由2万多华工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艰苦抗战,3500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中国看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在致辞中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参战,其中1000多万人死亡,财产损失27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算起历时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17亿人口卷入这次战争。因战争而死亡的人口达到5120万人,造成物资总损失达40000亿美元,甚至出现了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剧。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扩张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此后(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的系列条约,并没有能够消除战争的根源,大国之间依然矛盾重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是深刻的。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我们要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相互争霸所造成的长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前提;频繁的地区性危机和局部战争是世界大战的危险信号;对国际形势与自身实力的误判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放任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蔓延只会加速战争的到来。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有一条深刻的教训,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一些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这种绥靖政策刺激了法西斯主义者的扩张胃口,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祸及世界各国人民。
过去的一百年,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冲突不断发生,战争危险依然存在。深刻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避免重陷战争泥潭,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建议,第一,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和合理化,建设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第二,出现利益纷争的国家之间应该保持定期、有效的沟通,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第三,共同构建积极的国际政治文化,坚持以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和相互包容等方式参与全球治理。第四,积极开展国民和平教育,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舆论力量。
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理念。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如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的那样,“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可能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任何歪曲和篡改历史的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伟大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是战后国际秩序和当前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任何试图动摇、改变甚至否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企图,都是不能容忍的,都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致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何雷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回顾和研究历史,目的不仅在于复原历史、陈述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铭记历史、沉思历史,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吸取教益,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昭示未来。
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对霸权的追逐是导致大战的根源;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是孕育大战的温床;国际正义力量的聚合是制止大战的手段;正确反思历史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与世界和平发展”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和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对于发展好世界各国特别是各大国之间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武寅研究员做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曲爱国少将做主题发言
塞尔维亚科学与人文院柳博德拉格•迪米奇教授做主题发言
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和相互争霸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参加此次会议的不少学者在反思两次大战根源时,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日本学者中山敏雄指出,“两次大战说到底是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火并及合纵连横。”学者们在发言中还指出,一战期间,日本先是以日英同盟为由参战,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而这与美国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发生矛盾,九•一八事变后,日美矛盾进一步升级,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的重要动因。20世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是局部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不是局部和地区霸权,而是世界霸权。1914年,德国抓住萨拉热窝事件的“良机”,意在赢得更大规模的战争,觊觎世界霸权。到30年代,帝国主义在德意日发展到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它们的侵略野心和争霸目的更是昭然若揭。希特勒要扩张无限“生存空间”,墨索里尼追求“最高统治权”,日本则企图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德、意、日帝国主义最终走上法西斯对外扩张之路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以日本为例。第一,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在日本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二,近代天皇制政治军事体制是日本频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王金华认为:“畸形的军事指挥体制使日本军部独断专行,可以轻易发动侵略战争。”第三,追逐资本积累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动力源泉。“以经济增长与战争扩张双向互动的战争型经济模式,刺激着日本致力于发动规模更大的战争。”
此外,民族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恶性发展也是根源性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指出,20世纪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一战中的“凡尔登绞肉机”,二战中的犹太人集中营、南京大屠杀,已为世人熟知。还有一些国家所受的伤害常被人忽略,在此次会议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例如,二战期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时,对大约5万名华人采取了残酷的血腥屠杀。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谢文庆教授认为,“对这两个国家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人民来说,日本占领时期是黑暗的和恐惧的。”来自印度的比诺德•辛格博士指出,尽管印度没有直接参加两次大战,但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分别有大约150万和200万印度士兵为他们的宗主国英国作战,伤亡惨重。捷克科学院奥尔德日赫•图马在分析捷克斯洛伐克情况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令人困惑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虽然两次都站在胜利的一方,但两次战争及其后果,都没有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明确无误的正面效应。”塞拉利昂大学斯潘塞教授的话能够很好总结出两次大战给人们的教训:“战争决不可成为国家关系中的选择——不能用火去灭火。如果战争成为选项,其代价十分高昂,不仅对战败者、而且对战胜者都会造成削弱。”
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两次大战之后,战胜国都曾做出避免战争的努力。但从两次大战间隔仅仅25年来看,一战后构建的国际秩序并不成功。巴黎和会缔结的《凡尔赛条约》,是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的工具;一战后成立的国联在国际纷争面前软弱无力。
相比之下,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显然有所进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周小宁认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特征是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为目标,以清算军国主义罪行为前提条件,以《大西洋宪章》、《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宣言》等文件为国际法基石,以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内的大国一致原则为基本保证。其中,《开罗宣言》明确写道: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盟国)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两份文件对东亚的领土边界做出了明确界定,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果之一。
遗憾的是,战后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的清算并不彻底。不仅在排除中国和苏联的情况下片面对日媾和,还将琉球群岛和中国的钓鱼岛私相授受。近年来,日本更是加剧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成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与会学者认为,国际社会应该高度警惕,坚决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历史不容抹杀和篡改
与会学者对安倍政权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行,给予了高度关注。迪米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特别提醒人们注意出于政治目的而篡改历史。“当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被建立、否定或破坏,无论何时都会有政治意志在非科学因素的压力下转变看待过去的视角。”东京女子大学的黑泽文贵教授指出,“冷战”结束后的日本类似于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对于应该构建何种新秩序,“为政者、知识分子、国民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正是这种迷茫,为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提供了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蒋立峰研究员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右翼势力“视侵略为‘荣光’而非耻辱,奉战犯为‘英雄’而非罪犯,以‘自存自卫’偷换侵略扩张,以‘解放亚洲’掩盖奴役掠夺,自视为‘优等民族’而称中国为‘恶友’活该遭侵略、受奴役。”日本右翼分子认为“日本虽然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但日本并未失败,只是因实力不抵美国而‘终战’而已”。其否认历史、美化侵略之心昭然若揭。
安倍晋三不是对自己歪曲历史的言论进行反思,反而用一战历史影射中国为世界威胁。与会学者们认为,中国推行和平外交路线,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学者中山敏雄指出,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旗帜的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当年德国和本日那样引起世界大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李成刚认为,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新安全观以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正是中国领导人在深刻反思两次世界大战后,对未来提出的远见卓识。“如果这种合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观念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那么这个世界无疑会安全得多。”而安倍政权抹杀和篡改历史的行为,更应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洪研究员说:“捍卫历史真相就是捍卫和平”。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东方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中国战场牵制了三分之二日本陆军主力,极大地缓解了美国和苏联的压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从1937年就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8年抗战期间,有3500万人牺牲,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来之不易,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牢记历史,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决不能让歪曲历史的阴谋得逞。
(远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