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在哈尔滨召开
2014-10-20
2014年10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主办、黑龙江省社科联《学术交流》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外交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社科院等20多家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20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本次大会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段光达教授主持,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黑龙江省社科联学会部曹妍副部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爽研究员列席了开幕式。
刘德斌教授做主旨发言
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兼公共外交学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指委委员刘德斌教授做了题为《甲午以来:东亚国家的身份认同与国际关系》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冷战终结后发展中国家认同政治与国家构建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在此形势下,西方和非西方大国都在重新确认自己之身份,并重构其国际战略。作为大国的中国,其战略选择对当代国际关系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就“心理战”与“冷战”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同此前世界性战争和冲突相比,冷战最鲜明的特性是无处不在的心理较量,冷战本质上是一场心理战。心理因素在冷战中具有高度弥漫性、渗透性和长期性特点,并最终决定了冷战结局。冷战双方对冷战性质的认定方式、核武器出现与核时代的来临以及20世纪后半期通讯和传媒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是冷战成为一场心理战的原因。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主持学术讨论会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从“文化视角”对“欧洲反美主义”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反美主义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并一直影响着美欧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欧洲文化精英很难在文化上认同美国。“欧洲”一词在此已不再是地理范畴,而是个反映西欧文明的意识形态概念,欧洲反美主义具有本地区的特性,在根源上可以追溯到欧洲人的文化优越感,但美国的“国际性”本质促使欧洲人把这种优越感转为反美话语和抵制行为。“欧洲反美主义”问题引发与会学者热烈讨论,同样引起共鸣的还有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李朋教授提出的有关“国家扩张”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子奎教授所作的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美国核试验问题的报告和上海大学文学院张勇安教授所作关于美国、北约与国际禁毒问题的报告分别从宏观上论述了美国的全球政策及其对欧政策。刘子奎教授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英苏禁止核试验谈判期间,美国把阻止第四国与美国外交政策中反苏原则相结合达到目标,但未能如愿。停止核试验和阻止核扩散的机会丧失了,“阻止第四国”也成为一句空话。张勇安教授认为,在尼克松政府努力下,毒品管制等合作内容最终被纳入到了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议程,为联合国管制毒品滥用基金的创建和麻醉品委员会禁毒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以此而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作为北约的“第三维”进一步拓展了其关注的领域,同时一定程度上成了尼克松政府在大西洋联盟中推进毒品战的一项新机制。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叶艳华讲师探讨了冷战初期苏联海军建设与美苏竞争之间的关系问题。黑河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彭传勇副研究员讨论的“俄侨”问题则为更为具体。 彭传勇副研究员认为,20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以及俄罗斯的政局决定了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兴衰。他还对民国时期在华俄侨的学术活动的发展历程划分了时期。
二
以“日本”和“朝鲜”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多边国际关系问题是与会代表广泛讨论的学术问题之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凡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凡教授围绕“领土问题”对“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凡教授评说了日本与周边国家领土纠纷及其不同策略,并对其根源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这是日本“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民族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潘晓伟讲师就俄国与第一次日英同盟问题也做了大会发言,他得出了三个结论:1、第一次英日同盟是日俄矛盾激化的产物;2、英日同盟是“日俄协商”失败的结果;3、英日同盟后日本对俄外交渐趋强硬,并加速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陈奉林教授发言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陈奉林教授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发言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中国在朝鲜半岛有着传统的安全战略利益,中国十分重视朝鲜半岛在抵御日本对外扩张中的地缘作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马德义副教授对“20世纪初夏威夷朝鲜人移民活动之行止因由”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他主要是从生产与劳动力关系方面分析了移民活动出现的原因、从美日朝相互关系演变的角度分析了移民活动中止的原因。该研究选题很新颖,拓展了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邓峰教授选取“1976年板门店事件”为例研究了该时期美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关系演变,提出了导致该事件爆发的主角是否是朝鲜的议题。他在引用了大量档案文献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朝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
三
关于双边关系问题的研究也是本次会议重要内容之一。
蒙古处于东北亚区域内,从历史角度对蒙古问题及美蒙关系进行研究的成果比重非常小,但在本次研讨会上却不是这种局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程早霞教授对“肯尼迪时期的美蒙关系”进行了探讨,其关注点是美蒙建交问题。她首先进行了历史回顾而后述及重点内容——建交问题及主要国家对该事件的反应等。这个研究也拓展了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
中美关系问题历来是我国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此次会议上有两位学者讨论的问题与该主题有关。一是浙江大学文学院张杨教授分析了亚洲基金会与美国在香港的文化冷战,她运用大量一手资料说明了美国的亚洲基金会对香港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二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宋涛讲师从美国“国防部”与“对华政策”之间的关系角度对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进行了评说,与会者认为这个选题角度十分值得肯定。
《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无论从题材、史料、方法和观点看,与会学者递交的论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学界在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前沿成果。衡量一个学术会议的质量高低不在于会议的规模以及与会人数多少,而在于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新的思想和灵感,这次会议达到了这个目的。他还强调指出,通过学术研讨和同行评议进行面对面的深度对话是《世界历史》杂志所推崇的学术交流方式,也是推动中国世界史学术发展,建立世界史学术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与会代表合影
(供稿: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马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