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
2015-05-21
研讨会现场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世界历史研究所书记赵文洪研究员
2015年4月21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题为“历史与现实中的阶级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史研究研讨会”。会议主导精神是强调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方法。研讨会分上下两场,分别由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和书记赵文洪研究员主持,所内外4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所学部委员廖学盛研究员与马研院学部委员李崇富研究员对各位学者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瞿林东教授首先以“中国史学史上的五次反思和中国史学当前的任务”为题发言。他认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存在五次对史学自身的反思:依次是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李大钊对中国史学的反思,第五次是改革开始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对中国史学的反思。在发言中,瞿先生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要结合中国当前的形势、结合中国史学的实际;二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建构中国史学理论体系;三是编撰一部新的《海国图志》;四是对1949年建国到文革开始的17年史学做出科学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秦益成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秦益成教授以“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难点在哪里”为题发言。他就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谈了三点认识:第一,科学研究是从现象入手,但不能停留于现象,必须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第二,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才能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没有国家行使职能,铲除阻碍生产的障碍,生产无法进行。国家的管理职能与专政职能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同一的,它们之间的重轻根据客观情势而变动。
世界历史研究所有七位同志发言。张顺洪研究员以“对世界历史和现实中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若干认识”为题,谈了他阅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三点认识。第一,国家和阶级斗争是不可分割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第二,阶级社会下各种社会形态都存在阶级斗争;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防止淡化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忌谈阶级斗争、“谈阶级斗争而色变”的现象。
黄立茀研究员
黄立茀研究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题发言。她指出,社会主义是与此前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如何处理与此前文明成果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绕不开的问题。从邓小平、江泽民到习近平四代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国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经济、政治、 社会领域,而且在文化领域,依据实践,有鉴别地以扬弃、转化、创新的态度汲取先前的文明成果,使其为社会主义所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系统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国家观。
吴英研究员
吴英研究员以“对马克思阶级和国家理论的几点思考”为题发言。他提出研究阶级和国家问题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对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须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逻辑框架下考察。二是从分工决定阶级的视角来理解阶级和国家问题。不同群体在生产和分工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由此在产品分配中处于不同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阶级。三是要深入理解阶级和国家发展的趋势,即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问题。既然阶级是由分工决定的,那么消灭阶级必须以消灭脑体分工为前提。
张文涛副研究员
张文涛副研究员以“马克思‘历史科学’概念的意蕴”为题发言。他指出:第一,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科学”概念都不是指具体的学科,特别不是指历史学,而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于一切学科。第二,“真正的实证科学”与广义的“历史科学”是等价的。第三,就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科学”的主要贡献——唯物史观——而言,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哲学。
杭聪博士
杭聪博士以“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兴衰看‘阶级与国家’问题”为题发言。他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出发,结合20世纪南非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将普遍理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来考察“国家与阶级”的关系。他探讨在跨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推动下,黑、白人民族矛盾如何扭曲着阶级矛盾,使白人资产阶级和黑人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20世纪南非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黑人又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历史进程中不断壮大,促使阶级矛盾向普遍类型的资本主义模式回归。
许亮博士
许亮博士以“对国家的一点粗浅认识:一种理论比较视角”为题发言。他认为,在国家内涵的问题上,有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国家具有强制性权力,二是国家意味着“秩序”或者说“统治”。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威权主义国家理论、自由主义国家理论,在对国家理论进行论述时都隐含着国家与个人关系的二维视角。
鲍宏铮
鲍宏铮以“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为题发言,他主要分析了区域一体化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他认为,从国际层面看,由于近十年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受阻,全球经济一体化陷入了某种停滞;同时,由于一批新兴国家的成长,各区域内部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不足以颠覆旧有秩序。
廖学盛研究员
在点评环节,廖学盛研究员强调唯物史观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要想推动世界历史学科的顺利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持。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世界历史的学者能够结合世界形势和中国实际真正学习唯物史观,学好唯物史观。“反复学习基本观点、认真阅读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李崇富研究员
李崇富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际谈了看法。他认为,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难点在于两个方面,即:客观方面,阶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主体方面,包括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他认为,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牢牢地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会人员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当前所有制结构等问题,展开了自由研讨。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 吴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