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第四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暨《世界历史》编委会扩大会议在哈尔滨举行

2015-11-05

  2015年9月12日,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合办的第四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暨《世界历史》编委会扩大会议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的学者参会。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世界历史》主编张顺洪

  会议开幕式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世界历史》主编张顺洪首先致辞。他首先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对会议的大力支持。他讲到,我国世界历史学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提高我国世界历史学研究水平有利于促进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世界历史》是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代表期刊,希望各位专家继续大力关心和支持《世界历史》杂志的发展,大家共同努力为我国世界历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臧淑英致欢迎辞。她代表哈尔滨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臧副校长介绍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史和该校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科的情况。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学科是黑龙江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曾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助力。她希望各位与会的世界史专家支持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汤重南

  主题报告阶段共有13人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汤重南详细介绍了中国日本史学会和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日本史研究的新进展,总结了我国日本史研究面临的挑战。

   南开大学陈志强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拜占庭史研究的进展,探讨了在拜占庭史学研究中如何突出中国特色。

郑州大学张倩红

  郑州大学张倩红介绍了国际犹太史研究的新趋向和当前国际犹太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探讨了如何以理性的视阈划定世界史研究的范围,如何选择合理的学术路径和历史现象来研究世界史。

苏州科技学院姚海

  苏州科技学院姚海认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革命激进主义思想和运动是俄国历史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对19世纪下半叶俄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实质性作用,深刻影响了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乃至俄国20世纪的历史。

西北大学黄民兴

  西北大学黄民兴以土耳其、以色列和伊拉克为例,总结了中东国家本国史研究与民族国家构建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

  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研究了全球化时代美国人才吸引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他总结了“二战”后美国人才战略的经验和全球人才流动的特点,并对中国人才战略提出了建议。

南开大学付成双

  南开大学付成双认为,采矿与冶炼业的发展是美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保障,但却造成了环境破坏。美国社会针对矿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环境修复政策与措施值得借鉴。

杭州师范大学张卫良

  杭州师范大学张卫良认为,英国农村城镇体系在中世纪时代早期开始萌芽,至中世纪晚期已经基本形成。在近代早期,市场城镇在地方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特征。

哈尔滨师范大学纪胜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几位学者相继发言。纪胜利指出,随着远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蓝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在远东地区军事基地系统得到完善,日本基地群的战略地位也变得愈加重要。

哈尔滨师范大学谷延方

  谷延方认为,中世纪英国中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非农化状态,并非真正的城市化状态。

哈尔滨师范大学吴玲

  吴玲探讨了西田几多郎的个性和战争观。

哈尔滨师范大学张作成

  张作成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新史料的符号学意义。

《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

  在《世界历史》编委会扩大会议上,《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首先汇报了2014年以来《世界历史》编辑部有关英文期刊及下几个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一,对栏目进行调整。设立新栏目,如冷战史、学术史、概念史、国际关系史和笔谈。注重提高会议报道、书评和学术综述的学术质量。第二,发展学术品牌。定期举办中国青年史学会、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提供平台供学者交流。举办会议要进行充分准备,以论文质量的高低决定参会人员,要注重与高校合作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第三,加强编辑部的管理工作。2014年以来,编辑部制定了审稿和编辑工作实施细则,以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例如,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将同行专家匿名评审与编辑部评审相结合,尽可能做到双向匿名评审;采取软件、专家、作者校对等方式保障校对质量;对编辑技术规范进行完善,让作者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认真修改。第四,积极推进学术规范建设。自我抄袭、已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和文章都不得录用。在对来稿进行匿名评审前要首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刊发前请作者签署承诺书。第五,以后要加大力度发掘亚非拉史和俄国史方面的稿源,促进世界各地区史学研究的平衡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的基本情况和期刊管理情况。一是社科院学术期刊概况。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有81种学术期刊,非学术期刊11种,年鉴6种,报纸3种,内部刊物1种。被四家核心期刊认定单位共同认定的核心期刊有44种。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的管理现状。主要分为行政管理、经费管理、期刊审读、培训交流、年鉴管理、学科集刊管理几个方面。三是期刊管理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规范化、集约化、网络化、国际化几个方面。四是今后期刊管理的设想和安排。未来要开展以下工作:设立名刊主编论坛、组织期刊编辑人员出国培训、改进期刊审读、推进刊物融合发展、加强外文期刊管理、推进年鉴调研管理、推进期刊调研管理等。

  《世界历史》编委和学者就期刊的发展发表建议和意见。汤重南认为,世界性的大事件可以进行报道,重要的课题和获得重要奖励的成果可以刊登,可以开辟一个栏目介绍老一辈专家的成果,还可开辟新书介绍专栏反应最新研究动态。张倩红认为,国外学术前沿体现的不够多。宏观性、有引导性的文章较少,个案性的文章较多。南开大学陈志强建议适当扩大刊物规模,还要给学术争鸣创造条件,有意识地组织和挖掘稿源。黄民兴建议开辟新栏目,如学者访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还可考虑每期刊登一份原始资料或大事记。姚海希望《世界历史》在引领学术研究、促进青年学者成长、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继续加大力度。

  参会学者也随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孟广林建议,可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尽量缩短周期;注释可以参考《历史研究》,要求作者提供注释出处的复印件;可考虑设置青年学者论坛;每期可介绍最新学术成果。梁茂信建议,应针对历史大事件开辟专栏,且提前发出通知约稿。应适当留出空间介绍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张卫良认为,《世界历史》需要继续坚持高水平办刊,可以组织学术讨论和争鸣。关于学术综述,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朋认为可以先确定题目,再联系相关权威专家进行专门写作。

  徐再荣主任对各位专家的建议进行了回应。他十分感谢专家们对《世界历史》的支持,编辑部将认真考虑大家的建议,继续坚持高标准办刊,为中国世界史学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军最后发言。他代表全院师生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认为各位专家的报告代表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前沿,他希望与会专家继续支持历史文化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最后,张顺洪主编做了会议总结。他认为,各位发言人的主题报告均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他提出了对一些史学问题的看法,回应了各位专家对《世界历史》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他说,各位编委提出的看法是对《世界历史》的宝贵支持,我们将会认真考虑大家的建议,不辜负大家对《世界历史》的期望。

(宁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