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联席研讨会综述
2017-12-19
2017年10月29日,第七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联席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成都社科院、成都金沙智库承办。会议主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下设四个分议题:“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历史专题研究”,以及具有承办单位地方特色的“天府文化与域外世界” 。同时还就“社科院系统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研究近期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大会收到了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乌鲁木齐、郑州、西安、宝鸡、景德镇、商丘、南昌等地社科院和高校的世界史学术论文23篇,关于天府文化研究的论文20多篇。学者们紧密围绕各个主题做了主题发言和相关讨论。
一、世界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贾丛江《丝绸之路对古代世界经济社会的影响????——兼谈丝绸之路中的中国因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所做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古代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谢静《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软实力构建研究》,回顾历史着眼现实,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南传佛教文化圈软实力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应该积极构建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软实力,建立佛教文化圈公共外交机制,维护边疆安全稳定。
王宏波的《周原青铜第一驼》,则对丝绸之路的形象标志——骆驼进行了文献、考古、地方语言以及地名等进行了考证、论述,得出了岐山贺家的西周早期兽首四足器,稚拙的“兽首”应是“驼首”,可以称为“西周青铜第一驼”,可视作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形象标志之一的基本结论。
刘炜的《一带一路视域下陇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刍议》指出,横亘在八百里秦川西边的陇山是沿丝绸之路从长安西行遇见的第一座大山。从地形上看,陇山是关中平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从文化上看,陇山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黄河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在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西亚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兼收并蓄。法门寺、麦积山、崆峒山、须弥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古迹是陇山区域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反映。正基于此,陇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之山、包容之山、历史之山、军事之山。文章还因此提出了关于陇山区域文化旅游事业的建议。
李乔的《唐代洛阳粟特人与中西方文化交流》指出,唐代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原之间的粟特人在从事丝绸的贸易的同时,还在欧亚内陆扮演着传播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的角色,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系统整理洛阳粟特人墓志和石刻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资料,通过对唐代洛阳粟特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与中原人的交流、互动、融合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粟特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高春平的《一带一路与山西的对外开放》认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山西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同时又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接地,先秦“玉石之路”的中转地,魏晋北朝“丝绸之路”的东源地,明清晋商开拓的万里国际“茶叶之路”的拓荒地。当今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山西要把握大势、善抓机遇、找准定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奋起直追,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张彦台的《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对外文化交流分析》认为,在不同国家交往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源于文化的差异,需要用文化交流的方式去解决。也唯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降低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同时还提出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路径。
刘爽《世界大国博弈与一带一路视阂下的东北亚安全》认为,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曾经是东北亚的强大国家,长期在汉儒文化圈中处于主导地位,东北亚作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引擎,一方面己经显示出其蓬勃的发展生机;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国的博弈和角逐,使该地区的安全形势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东北亚的安全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崔宏伟《中东欧地区历史演进视角下的“16+1”合作》提出,中国一中东欧国家“16+1 "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机制不同但相辅相成。经济增长与发展需求是推动“16+1 "合作的内在动力,但价值观差异、战略需求不对称、合作的社会基础较薄弱等问题阻碍“16+1 "合作的深入开展。文章分析了中东欧地区历史演进特征及其对中国一中东欧国家“16+1 "合作的深层影响。
傅勇的《瓜达尔港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论述了瓜达尔港对一带一路中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如地理、气候、巴基斯坦政治力量分散、印巴历史遗留等等。
包来军《一带一路纪录片东西方文明交流核心精神研究》剖析了纪录片《一带一路》丰富的内涵:追寻人类共同的梦想;包容共存的精神;多元文明传承。从近30多年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历史看,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精神是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核心纪录片的灵魂,也是最有效理解、记录和传播一带一路精神的关键;关于一带一路纪录片也因此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大众传播、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
刘志超《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风险评估》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广阔前景中,还伴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风险,东盟国家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复杂的民族关系、文教事业的发展、消费偏好的差异等社会文化风险和人才储备、科技发展水平等科学技术风险,也会影响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成效。文章对这两类风险进行评估,以期为投资者制定出更具可行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投资战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掌握投资主动权提供参考。
冯玮《是汲取历史教训,共襄一带一路盛举,还是加入“西方价值观同盟”:洞朗非法越界事件落幕后印度的外交抉择》认为,中印龃龉不断的主要根源在于西方霸权主义:历史上英国单方面划设“麦克马洪线”给中印两个民族带来的裂痕;当今美、日两国则运用“印亚太”战略与“自由与繁荣之弧”、“民主价值同盟”,希望以西方价值观为纽带拉拢印度的深远用心,而印度一些西化人士为实现地区霸权也与之遥相呼应。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的本质是中国在自身边境一侧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一部分印度人以为中国“威胁”到了它的南亚霸权,唯恐不丹步尼泊尔的后尘不再对印度唯命是从,使得印度彻底失去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接手的“霸权遗产”。
三、世界历史专题研究
汪朝光在主持这一环节的讨论时,首先介绍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和学科发展的情况,以及世界史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重点与大家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史学,要寻找什么样的主题才能够受到社会的关注,比如环境史、毒品史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二是全国社科院系统要考虑如何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应对高校的竞争;三是史学研究要加入创新手段,比如将地球物理变化的内容加入到史学研究领域,会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等。
冯志伟的《美国与联合国南非种族问题斡旋委员会》,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白人政权强化其种族隔离政策的做法,使在南非的印度人受到歧视,印度向联合国提出了这一问题。在 1952 年的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成立了调查南非种族问题、并促使南非与印度之间进行对话的斡旋委员会。对此,美国持反对态度,并一直反对这一委员会的存在与运作,并支持结束这一委员会的活动。这反映了美国出于对苏冷战和维护美国在南非利益的考虑,而对南非的白人少数政权强化种族隔离制度的纵容,也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伪善的一面。
吴婉惠《甲午战争与日本“文明”宣传理论的形成》认为,明治维新后日本以“条约改正”为外交重点,企图创造一个有利于日本形象的舆论环境,将“文明日本”的概念推广到世界。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不仅致力于在国内形成统一的支持战争的舆论,在国际上也通过收买通讯社、报纸和国外记者的方式,操纵发表有利于日本方面的新闻报导,力争将国际舆论导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这种在甲午战争中逐渐明确化的日式文明观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宣传理论基础,它不仅用于在国内塑造思想统一的日本国民,也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合理外衣”。
李相中的《埃德蒙?柏克对帝国的道德批判——以印度殖民地为例》认为,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埃德蒙?柏克对印度殖民地人民的深重苦难充满了深切的道德同情。文章回顾了柏克眼中狭隘的英国国内正义在印度的失败,以及英国道德和法律传统对印度人民的利益的损害。伯克对英帝国的深刻道德批判,其内涵无论对同时代人还是对后世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柏克因此在英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詹嘉的《13-19 世纪中国瓷器与茶文化对俄国的影响》,依据相关数据、文献,特别是实物、画作,生动地论述了 13-19 世纪中国的瓷器、茶叶传播、影响俄罗斯的历程。论证了元朝政府与钦察汗国的特殊关系,瓷、茶开始影响俄国王室贵族;明清两代与罗曼诺夫王朝扩大交往范围,中国制瓷工艺直接或间接影响以格热利、圣彼得堡皇家瓷厂为代表的俄国陶瓷生产,中俄茶叶由自由贸易到规范贸易,由陆路到海陆并行,数量逐渐增加,中国瓷茶构成的茶文化,由上至下在俄罗斯普及,展示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文化景观。
胡越英Henry Wallace's Visit to China: An Ultimate Effort to Send the U.S. Army Observer Group to Yan'an认为,二战期间美国使华最高级别官员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的动因也许并不单一,但其中一个充分而必要的目的是促成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成行。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军观察组是当时在华实施的玛特霍恩计划研究的必然配套军事行动——取得B-29航空队所需的气象资料;另一方面是克服重庆国民政府的严重反对——蒋介石只希望美国来调停中苏关系,不希望美军与中共有任何直接接触。
蔡欣欣、蔡允富的《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清末法律改革及其启示》认为,清末中国在西方列强的枪炮下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法律改革以缓解尖锐的内外矛盾。把在同样情况下因变法修律变得强大的邻国日本当成法律改革效仿的对象,有其必然的原因。
高晓燕《从历史遗迹看日德两国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将日本和德国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德国彻底深刻的战争反省态度,作者借用以色列驻德大使的观点:“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建起一座座纪念碑来让自身的污点永远不被遗忘?只有德国人民具有这种勇气和谦恭态度”,作者希望以此促进日本对二战时期犯下的严重最新进行彻底的反思。
孙艳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探析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婚姻逐渐世俗化;在婚姻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中,婚姻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婚姻的阶级分野也随之逐步扩大; 婚姻既受阶级影响,又与财富密切相关;影响此时期婚姻的主要因素除阶级地位、财产状况外,还有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佛罗伦萨的特殊生态环境(鼠疫)对婚姻具有特定的影响;对财、色的贪恋和追求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主要的社会风尚之一,随之带来了性道德的全面堕落,以致于性爱泛滥冲击合法婚姻。文章用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文艺复兴的内涵。
许长革、孙文政的《国际社会对马占山与江桥抗战的支持》回顾了马占山将军率领黑龙江爱国军民打响的中国军队有组织、具规模的江桥抗战,揭露了日军野蛮入侵的行径,使国际社会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性。文章叙述了通过马占山组织领导的江桥抗战,使国际联盟和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国际社会,开始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
四、天府文化研究
王苹、冯婵、柳京廷的《“天府文化”与域外世界的交流交往研究》论述了天府文化的内涵,及历史上成都地区同中原的文化交流和当今蓉欧快铁对加快天府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王川的《“天府文化”的溯源及发展前瞻》,主要就天府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针对性的深入探讨。作者从“天府”、“天府之国”等历史文化概念出发,认为天府文化实际上就是巴蜀文化或四川文化的内涵,包括广义、狭义二说。广义上的“天府文化”,即是在巴蜀地域文化的基础之上,经由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的具有极大开放性的新型地域文化;狭义上的“天府文化”,即是巴蜀地区所固有的深具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文章同时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诸多弘扬天府文化的可行措施。
黄剑华的《天府文化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同时从考古、文献考据两方面论述了作为天府文化主要内涵的古蜀文明同天府文化之间的源流关系,以及天府文化与巴、楚、中原的交流往来;天府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影响;天府文化与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域外的交流,这些悠久而又广阔的交流,使天府文化生气勃勃,既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也增添了新的活力。
潘殊闲的《天府文化的源流、特质及其相关概念探析》同样从文献解读出发论述了天府文化的基本概念、行程过程、历史源流、特征,以及同西蜀文化、巴蜀文化、四川文化、成都文化、蜀学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
杨秀丽的《提升西蜀地域文化品位推动天府文化“走出去”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从天府文化“走出去”的客观性需求入手,深入分析川西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大繁荣现象,研究要如何提升西蜀地域文化品位,推动天府文化“走出去”,并以此为依据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这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交流学术,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有益于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与会学者也期待今后继续举办这样的全国性社科院系统的世界史联席会议,以在国家的大发展中,充分发挥社科院系统的智库功能和研究功用。
(作者: 胡越英 单位: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