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召开第二届世界史课程规划与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2018-04-26

  

  第二届世界史课程规划与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于4月21日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联合举办,刘健研究员等一行来自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与历史学系吴滔副主任(主持工作)、教学主管于薇副教授和世界史方向的教职员工,就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建设、本科培养体系深入交谈。会议延请郭小凌教授、李孝聪教授、张强教授、徐家玲教授、徐建新研究员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资深学者,对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的现状与未来提出恳切建议。历史学系教师也针对教学科研当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了总结。

  本次会议分为世界史学科前沿、学科建设、世界史教学三个议题,以世界史本科教学体系为重点。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教学经验出发,围绕培养目标、本科的教学基础、历史语言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关系、科研团队建设等具体问题各抒已见。会上,吴滔教授感谢了高年资老师为历史学系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与教学创下的良好开端,并谈到历史学系本科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培养目标:强调历史语言教学、注重学科基础训练,争取让80%的学生在本科毕业时,获得国内外知名院校与研究机构的认可,并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围绕这个理念,参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形成共识。

  李孝聪教授肯定了一手史料在世界史领域的价值,他指出,我国世界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面,应当突破过去把世界史研究切割成块的做法,在研究中要注重历史的线索,抓住大的脉络,把过去切割成政治史、经济史、中西方交通史等方向的研究连贯起来,是新一辈学者的使命。

  郭小凌教授认为,新建院系的世界史教学,不能照搬国内老的综合性大学的套路,而是要在人才与经费的限制下,走出一条自己的建设之路。语言是世界史的一门技艺,从业者至少要懂得一门现代外语,并能够在两个语系当中转换。这也许需要一辈子的积累。

  徐家玲教授谈到,历史语言在世界史研究与教学中应有很大比重,但学术考核机制则并不鼓励学习语言。文章发表与项目申报,都不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一门语言,这些却是评职称的标准。鉴于此,徐家玲教授对我系提出一个希望:在科研与教学中注重基础,尤其是语言训练,把它作为政策导向。这意味着要摆脱一些束缚,但这恰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徐建新研究员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团队发展为例,讲述了团队建设的要点与历程。他提出,学科建设要注重质量,形成能够获得学界认可的团队特色。针对年轻的世界史研究者,他给出建议:在研究起步阶段,要处理好个人的知识结构的通与专的关系,要具备通史教员的能力,同时也要在一两个具体领域里成为专家。

  刘健研究员提出,世界史教学应当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把世界各个区域连成整体,这是青年一辈学者的责任。针对我系的本科生培养,刘健研究员提出了未来构想,她强调语言学习应与专业学习相配套,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习相辅相成。她表示,欢迎历史学基本功扎实、具有学术表达能力的学生在未来报考社科院的研究生院,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所有学者,向我系赠送三本学术书籍。

  吴滔教授仔细听取了到会学者的建议,并讲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的教学理念。中山大学曾经创立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传统影响民国学术直至今天。历史学系的构想,是把史语所的传统与世界史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历史语言与学科基础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积淀。本科课程设置应遵循这个理念,让学生们对专业有敬畏之心,而不是降低难度。他向到会专家诚恳地谈到,历史学系把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把语言、批判性思维培养好,送出去深造,希望这样的学生能够受到世界史方向的顶尖院系、研究机构的欢迎。

  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的年轻学者,也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享了他们在研究与教学当中的经验,具体涉及课程讲授的信息量、期刊发表技巧、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的关系、中国学者的世界史研究视角与立场等问题。历史学系教师则以教学与科研的实际经验为依据,在文献资料建设、课程设置与衔接、语言教学的目标与难度控制、国内外教学机制的比较、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课程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比重等问题上交换了心得体会,并虚心向到访学者学习经验。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在学科发展、教学方法上的互相交流,达成了关于世界史团队建设、教学目标的共识,并解决了教学当中的具体问题。会议还促进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与国内世界史方向的知名院校与研究机构的交流,历史学系的本科培养理念亦受到了世界史领域资深学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