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6月11日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第八届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暨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2021-06-12

第八届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暨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研讨会现场 通讯员/供图

  2021年6月5日,第八届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暨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研讨会的综合论坛在宁波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个人史书写、家谱编修、专题史研究、口述史的实践与理论等议题展开深入学术交流讨论。此次论坛也是宁波大学教授钱茂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呈现。

  同济大学教授朱义禄以《论个人生存史与社会大历史的关系——以自我经历为中心的考察》为题而发言。他围绕考取研究生一事展开,回忆了从在学校任教到考取冯契先生研究生期间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认为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也是社会变动轨迹的反映。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授宛福成作汇报的主题是《“总谱”编法》。他首先肯定了编“总谱”的意义,并强调“总谱”之“总”是通过“归纳、提炼、升华”的“总结”。他阐述了编“总谱”要顾及的三个原则,即人脉原则、取舍原则、市场原则。以《宛氏总谱》为例,他介绍了编“宛谱”结构与入谱原则,并对设立“祖母篇”叙述母系姓氏家风引导、感恩情怀寓意“天下一家”做了深入讲解。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熊卫民作题为《论口述史料的甄别》的报告。他表示,口述史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分析了可能出错的原因,提出了几种提高口述史作品可信度的方法。此外,他还列举了甄别已有口述史作品的方法。他认为,真挚诚恳的人合情合理的言论,又或者无相反的说法,和不在同一利益团体内的人对同一件事有相同的说法,是可以采信的史料。

  天下史馆(西安)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锁甲汇报了口述史在“天下史馆”中的应用与实践。他介绍了相关手机软件在记录、存储、传播、传承公众历史方面的功能,认为通过融媒体,人人都可以有历史馆,人人都是司马迁。

  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齐福发言的题目是《场景、文本与诠释:以浙商口述史为中心》。他别开生面地从相关学科中以“场景”“文本”“诠释”三个概念来建构口述史的理论,认为场景的选择与访谈的主题、对象和性质有关。访谈文本有内容导向、价值取向和成果去向,在诠释时,不能“过度诠释”,也不能“诠释不足”。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北京大学亚洲史地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扬作题为《公众史学视野下个人书写的揭示和研究》的汇报。她认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个人书写是公众史史料的重要来源,对于这一资源的发掘、整理和考订,是公众史研究的重要工作。她结合日常工作,分享了业界同仁在图书页面边上发现的一则关于1913年北大毕业生方强的手记。在考订这则手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公众史史料对于历史内容的独特贡献,而且可以认识图像、文本和实物之间相互参见关系以及公众史料与其他类型史料相互参见的关系。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勇汇报的论文为《围墙内外:三线建设企业与地方社会之区隔》。他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企业与地方社会之间存在区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世界。城乡的二元对峙和三线企业的特性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体制的改革和三线企业的变迁,这种区隔逐渐消弭。

  福建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毛晓阳作题为《口述史与当代教育公益基金调查》的报告。他介绍了其团队进行当代教育基金调查概况、经验与相关成功案例,并表示其中存在两大问题——调查者自身科研能力需要提升、与基金会的理解和沟通需要加强,最后认为在调查中引用口述史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是可行的。

  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韦晓东以《口述历史的情景融合》为题,以“唐坚烈士日记选读”口述项目为例,认为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之下,从情景再现到情景增强再到情景融合,是口述历史采集过程中的一条审美之道。口述历史的情景融合,应当是融媒体环境之下,口述历史接受美学的一种参与、阅读、分享的体验,是一个贯穿口述历史采集、整理、呈现、传播全过程的审美活动。

  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的发言内容为《作为融媒体的口述史》。他认为,口述史经历了由文献口述到影像口述的转型,影响口述史又经历了由声音到录像的转型。这使得口述可以录音、录像、成文,以融媒体形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口述史将生活世界的“闲聊”变成文本世界的“正聊”,是公众史的主要途径,而口述史采访的主体应该是老人。通过口述,个人的记忆将公共化、客观化,让声音历史进入文本世界。

  据介绍,钱茂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历史记录理论与实践研究”自开题以来,积极推进工作,组织学术活动。此次活动是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呈现,熊卫民、杨齐福、张勇三位教授都是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组将进一步开展工作,推动中国本土化的公众历史记录学科建设。

宁波大学教授钱茂伟发言 通讯员/供图

与会专家合影 通讯员/供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赵徐州、曾江;通讯员王笑航、董秀娟、罗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