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史所主办“汤重南先生的学术人生与世界史研究”座谈会

2023-04-14

 

  3月16日上午,“汤重南先生的学术人生与世界史研究”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谷城厅举行。座谈会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日本与东亚史研究室主任张跃斌研究员主持。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副所长叶聪岚、刘健,世界历史研究所离退休干部以及日本史学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 

  

  张跃斌研究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举办这次座谈会的初衷。汤重南先生因病住院,猝然逝世,亲朋好友大都没有思想准备。他生病住院期间正赶上疫情肆虐,诸多同事、朋友心怀挂念,却没有机会前往探视。去世之后,疫情尚未结束,告别仪式非常简朴,参加人员非常有限。对于汤先生的朋友、同事、亲友而言,这些都是深深的遗憾。这次座谈会邀请大家追思汤重南先生的音容笑貌,回忆汤重南先生的高尚品格,总结汤重南先生的学术贡献,以寄托大家的悼念之情。同时,张跃斌研究员表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此次座谈会邀请的人员范围有限,他对未能被邀请参加座谈会的汤先生的生前好友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高度评价了汤重南先生对世界历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他指出,汤重南先生不仅是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元老,也是中国日本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在《世界历史》编辑部工作期间,汤先生作风严谨、兢兢业业、提携新人,曾编辑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论文,为促进中国世界史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担任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主任期间,他团结同志任劳任怨开拓创新,团结带领亚非拉美史的研究人员,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文东强调,汤重南先生的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自觉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在日本军国主义钓鱼岛、南京大屠杀中国十四年抗战等问题始终坚持探究历史真相,驳斥右翼谬论,宣传唯物史观他通过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形式,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舆论宣传学术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正面引导的作用。他还回忆了自己和汤重南先生的交往,对于他身上所体现的谦谦风度、不俗谈吐和渊博学识印象深刻。最后,罗文东代表世界史所领导班子向汤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他的去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希望中国日本学界世界史所的同仁,特别是青年学者继承发扬汤先生的治学精神认真学习他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共同推进世界史所乃至整个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追忆了与汤重南先生共同工作40多年的经历,总结了汤先生作为历史学家的优秀品格。他指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产生、发展,有它自己的特点。19世纪中叶,中华民族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辱,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浩劫。从英国开始,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管是大国小国,都跑来瓜分中国的土地,瓜分中国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中国世界史学科从诞生开始的传统就是爱国。他强调,在汤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学家的责任感、使命感、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既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这就是通过经世致用,把自己的学问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和时代的风雨联系在一起,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民族服务,也把自己融化融合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汤重南先生在世界史所全部的学术生涯,证明他无愧是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继承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结说,对汤重南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弘扬他的好传统、好作风,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迎接中国世界史学科大繁荣、大发展,为繁荣发展中国历史科学做出更多的贡献。 

  

  北京大学历史系宋成有教授回忆了与汤重南先生相识、相交、相契的过程。他称赞汤重南先生的人格魅力:在任何场合都是谦虚谨慎,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自然地为别人着想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体现出一种难得的教养。他尤其强调汤重南先生克服了文人相轻的通病,从来没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出现在任何人面前。他也称赞汤重南先生勤奋治学,著作等身。他最后表示,一个人活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是一旦能深入到人们的记忆当中,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人们的记忆当中,他就得到了永生,而汤重南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世界历史研究所沈永兴研究员与汤重南先生共事近60年,他在发言中充满感情地回顾了与汤先生的难忘经历。他说:段文革一个特殊年代,汤重南同志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但是他以顽强的精神坚持下,不但自己这样,而且还鼓励别人,我也多次被他安慰过。”他总结了汤重南先生的优秀品质:第一,在事业上忠贞不二、孜孜不倦,退休以后仍然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坚持从事日本史研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二,为人谦和、谦虚、谨慎,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有什么事情请他帮忙的话,他是不会拒绝的 

  

  中国日本史学会原会长、天津社科院张健研究员追忆了自己和汤重南先生的交往。他表示:“汤先生作为我的前辈,各种交往、相知相41年在学术上受教汤先生,人品上受益于汤先生。有这么一位良师益友,应当是我人生当中的一件幸事。”他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汤重南先生的学问和品格。第一汤先生的学术特点是研究的领域非常宽,研究的题目非常多。从日本近代史原始积累、地税改革、近代化等到日本文化日本教育,甚至涉及到战后改革,乃至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日本侵华中日关系,以及各种现实问题等。各个方面,汤先生学术造诣都是很深的。第二汤先生提携后学。他主持了很多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在处理博士论文的时候,汤先生甚至连标点符号错别字都给指出来,读得非常的细致,指导得非常的具体。但是,汤先生更多的是给予鼓励,表现出了对年轻学者的爱护爱惜,给年轻人成长创造一个非常良好的气氛和环境。第三汤先生学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担任中国日本史学会的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一个非常团结的大家庭,各种规定非常健全,运作非常规范,工作有序推进,会员专注学术,这些得益于汤先生这样一个楷模的贡献 

  

  中国日本史学会前会长、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杨栋梁教授总结了汤重南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在学术造诣方面,汤先生兼具广、博、深三个特点,理论素养深厚,研究领域广阔,研究问题深入且极具影响力。同时,汤重南先生尤为重视学术攻关,善于把优秀的学者团结在一起共同攻关。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汤先生的治学是经世致用的,有现实关怀的,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结合非常好。汤先生有史学报国的赤子情怀,致力于史学的通识教育,有很多的著述,包括日本帝国的兴亡等;在史学为现实服务方面,研究下接地气,上达有关部门;他还充分利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平台,频频发声,发挥了一个史学家的特殊作用在资政方面,他积极传播日本历史知识,建言献策作为中日共同研究委员会的委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学会工作方面,汤先生是非常出色的掌门,起到了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作用。他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名誉会长每次学会开会他都亲临现场谋篇布局,备受大家尊重和肯定。在为人处事方面,汤先生生性善良,为人谦和,尊师乐友,提携后辈,充分发挥了为人师表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日本史学界,还是在日本研究界,甚至世界史学界都是有口皆碑。汤先生胸怀非常宽广,在为人处事方面堪称典范,特别是做了许多无私奉献的事情,提携晚辈学生辈,对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作出了贡献。杨栋梁教授最后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汤先生的精神遗产,也要继承发扬汤先生的精神遗产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回顾了自己和汤重南先生的交往,称赞汤先生始终是一位谦谦君子、忠厚长者,对东北师范大学的日本史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韩教授着重指出,汤重南先生经历过战争,对战争的体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因而他对日本侵略中国原因的探讨,既追溯明治维新的方方面面,也对日本侵华罪行条分缕析,还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全方位地观察中日关系、观察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韩教授表示,汤重南先生的个人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日本史学会的风格。中国日本史学会重视学术,非常团结,在日本研究者中间具有号召力。汤先生为人处事的风范,对年轻人的鼓励和帮助,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汤先生心里面装下了所有人,所以大家心里都有他。此外,韩教授还提出了一些未来纪念汤先生的计划和设想。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王新生教授追忆了自学生时代以来与汤先生相识相知的历程,认为汤先生是他的“贵人”,由衷地感谢汤先生对自己学术研究的指导与鼓励。王教授强调,学术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来发展的不可能在一个凭空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其中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先辈的关照支持以及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汤先生在提携后进、提携后学上的所作所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世界历史研究所冯秀文研究员回顾了与汤重南先生共事多年的点点滴滴,感慨汤先生居高而不傲,学富而不扬,始终为人谦和,并用“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来概括其一生。冯秀文研究员以自身的经历,说明汤先生大力提携后学的事迹,说明汤先生信任同志、乐于助人的品格,说明汤先生作为室主任不搞小团体、不搞小圈子,引导研究室成员团结一致、搞好工作的作风。最后,他作诗悼念汤先生:“一生辛劳为敬业服务只清廉德高望重才学富,彬彬有礼待人谦,高风已然在天际,亮节永留在人间。 

  

  世界历史研究所姜芃研究员以自己的经历总结了汤重南先生的优秀品格。她认为汤先生具有人格魅力,是一个可敬的人,也是一个非常鲜活、非常热情的人。她忆及汤先生在文革中的一些往事,赞扬他为人坦荡,宁折勿弯;她忆及汤先生与自己的一些交往,赞扬他慷慨大度,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姜芃研究员最后说,汤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追忆了自己与汤重南先生共事的经历,认为汤先生是“继万峰先生之后,世界历史所日本史学科的创建人”,并从三个方面阐述汤先生的优秀品格。一是汤重南先生政治立场非常鲜明和坚定,能从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从事学术研究,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有日本学者参加的一些学术会议上,他能够准确把握作为中国学者应该说什么,应该持什么立场,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二是汤重南先生密切关注国内外学界的动向,具有很高的学术判断力。他视野开阔,对国内日本史学界的学术力量分布,对学者的学术特长、学术优势非常了解对国外的一些最新的研究动向和国际形势也很了解。三是汤重南先生宽厚、谦和、慷慨无私,没有架子,受人爱戴。徐建新研究员最后表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汤重南先生的优秀品格,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水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键研究员是汤重南先生的学生。他回忆了自己跟随汤先生求学的经历,赞扬汤先生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在平时工作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本人从事研究工作做出了榜样他表示汤先生治学报国,功在千秋:不仅在学术界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最后表示,汤先生是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楷模,指路的明灯;自己只有奋发图强刻苦努力继承先生的遗志,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报答先生知遇之恩。 

  国家博物馆管宁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汤重南先生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特别愿意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汤重南先生是一个政治立场非常鲜明的人,总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汤重南先生是一个集体责任感很强的人,为学会作出了许多无私的奉献,虽备受委屈却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各种困难。 

  

  世界历史研究所张丽研究员回顾了自己退休之后与汤重南先生接触的一些往事。她表示,汤先生的团队精神非常值得赞扬,他自己的学科领域里团结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许多展览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的朋友遍天下。汤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他忧心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不被国外重视,就立志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他有感于国内学界对新四军的抗战研究薄弱,就大力呼吁加强相关研究;他在揭露日本侵华罪恶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在晚年编辑、整理的大量日本侵华档案,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的各种谬论,等等。 

  

  北华大学郑毅教授自称是汤重南先生的“编外弟子”,他回忆了自己与汤先生相识相知近30年的历程,感激汤先生对自己的点拨与提携。郑毅教授提及汤先生在吉田茂研究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和指导,并且遵循汤老师的嘱托完成了对吉田茂政治思想、帝国意识与外交政策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郑毅教授强调汤先生是对自己学业指导最多的人,每次和汤先生谈话都如沐春风,受益良多。郑毅教授最后动情地说,汤先生的音容笑貌始终镌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吕小庆研究员拟定的发言题目是家国重难兴邦,报国德高望重”,乃是由汤先生的名讳联想到汤先生80多载的人生奋斗历程,正所谓“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他指出,“汤先生是我们对日学术圈学识最渊博最深厚,贡献最卓著的大学者和大专家之一汤先生是我们中国知识界,待人最敦厚最诚恳,做事最认真的大学者大专家之一汤先生是近数十年来中国日本史学界,中日关系史学界最受人尊敬最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大专家。”他强调汤先生政治立场坚定,积极捍卫作为中国学者的立场,“学术可以无国界,学者有祖国”。汤先生对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学术社团的参与和支持,以及对日本的和平反战团体以及个人给予学术理论和道义精神的支持。最后,他回忆自己跟随汤先生从事档案翻译工作的经历,自认“当了一回汤先生的研究生,是汤先生的一个关门弟子”。 

  

  世界历史研究所张晓华研究员回顾了汤重南先生的一些往事。她说,汤先生曾在文革中遭遇不公正待遇,但他有宽广的胸怀,对过去的人和事,都能够给予正确的认识,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她列举事例,说明汤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怎么计较利益得失,宁愿自己吃亏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环境;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作,则是不计报酬,不计代价全心全意地投入。张晓华研究员重点谈到汤先生从事的学会工作,强调他既把握大的方向,做全局的考虑,也亲力亲为,处理了大量的具体事务;强调他对年轻工作人员的尊重和重视,能够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强调他从日本史学科的高度、中日关系发展的高度谋划科研工作,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线装书局王长林总经理介绍了汤重南先生科研成果的情况,以及未来的一些设想。一是汤先生主编的《日本侵华战争军事密档·最高决策》获得了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二是线装书局会继续出版汤先生主编的另外两套资料集。三是在汤先生诞辰85周年的时候,线装书局准备再版汤先生的自选集,以告慰汤先生在天之灵。王长林强调要继承汤先生的遗志,把他没做完的事情做完,把他没做完的事情办好。 

  

  世界历史研究所张经纬研究员介绍了汤重南先生从去年秋天身体不适住院到今年年初因病去世的过程,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感触。他对汤先生心系他人印象深刻。病重期间,先生虽然不方便接手机和回微信但是他对朋友们的关心和惦念心存感激。在新冠肆虐的关头,汤先生几次通过家属转告大家多多保重,即便他个人身患重疾,还忘不了提醒在外边的亲朋好友保重身体张经纬研究员也对汤先生的培养和教诲心怀感激,强调自己和汤先生同处一个研究室,又是一个办公室耳濡目染其为人和为学,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受到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李小白教授充满感情地回忆了与汤重南先生交往的一些画面。她由衷地感叹汤先生是一个仁爱宽厚的长者,从来没有听见他背后议论过任何一个人,而对后辈学生永远是鼓励夸赞有加,永远是呵护有加。她赞扬汤先生永远是笑容满面,永远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长者的关爱,充满了激情。她也称许汤先生的记忆惊人,永远记得你跟他讲过的很多往事,然后他会在某一次的见面中,提到你曾经跟他讲过的这些东西让你非常地感动。 

  

  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胡研究员回忆了近20年来与汤先生交往的一些往事。她记得,20223月23日,汤先生在日本所举办学术与人生高端论坛,讲了他自己的治学之道,也讲了他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坎坷,还讲了他与一些史学界像周一良先生、吕万和先生、万峰先生的交往。勉励年轻学子要以老一辈的大家为榜样,以理论为指导,也要关注现实,不要脱离实际,要重视调研,要对学术有颗严谨和敬畏之心。胡澎研究员追忆了汤先生的可敬和可爱,强调每次北大聚会的时候,汤老师的发言总能给人以新的启发他总能知道日本新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中日关系有一些什么样的动向”。最后她痛心地表示,汤先生的离世,让自己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辈,一位亲切的忘年交。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王海燕教授代表父亲王金林教授、也代表自己向汤重南先生的逝世致以深切的哀悼。王金林通过王海燕特别强调,汤重南先生在担任日本史学会会长期间,非常重视地方院校和京津等研究单位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发展提高地方的日本研究水平,这是汤先生非常重要的功绩之一。王金林教授还强调,汤先生主持的1992年大型学术会议中日交流史上的友好学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历尽艰难挫折,最终取得成功,乃是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一次会议。王海燕教授表示,汤先生的形象历经多少年后在我心中一直是年轻的、英俊的、潇洒的、和蔼的,汤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北京师范大学陈林教授感恩多年来汤重南先生对自己的指点与提携。他印象中的汤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还是一位温和如玉、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一位对单位、对家庭、对同事、对后辈都有着炽热感情的人。陈教授强调汤先生不同于一般的学者,没有一点傲气,没有一点娇气从不讲大话,不讲套话,更不讲空话从不跟风,他也不刮风,先生的人品学识堪称楷模”。 

  

  长春师范大学张晓刚教授追忆了20余年来与汤重南先生相处过程中的几件小事,寄托对汤先生的哀思。他谈到与汤先生相处,能够体会到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的一面。他还谈到汤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非常严谨,反映了先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原则和风格。他总结说:先生有一颗拳拳之心,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生有一片眷眷之情,与人为善、提携晚进、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利国教授在发言过程中几度哽咽,无法相信汤先生已离开人世。他回忆说,自己在一个阶段曾经非常困惑,不知道该研究什么,不知道学术的前途在哪里。正是汤先生给他讲述日本史研究的意义,他才真正觉得自己想做日本史,想做一辈子的日本史研究。他由衷地感谢汤先生对自己学术道路的启迪与指引,为汤先生祈祷冥福!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韩亮博士代表罗存康馆长和抗战馆全体同仁,向汤先生表达诚挚的感谢与深切的哀悼。他表示,长期以来汤先生肩负抗战馆学术委员会资深委员及首席学术顾问的重任,极大推动了抗战馆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了抗战馆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他强调,汤先生的离去既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抗战馆全体同仁心中永远的痛 

  

  首都师范大学崔金柱博士在发言中表示,在印象当中汤老师一直是一个很亲切的形象,又是一个永远都是充满正气的形象。他回忆了与汤先生的一些交往,回忆了汤先生对自己论文的指导,并直言作为一个晚辈,将始终学习汤先生治学、为人的风范,传承汤先生的精神。 

  张跃斌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汤先生在为人上与人为善,践行了他大力倡导的文人相亲,而不是文人相轻的理念;在学问上鞠躬尽瘁、奋斗不止,达到了融合贯通的程度。其为人为文,令人屡屡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感。张跃斌研究员对线上线下参会的汤先生生前好友、同事与学生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综合处老干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供稿:张跃斌、郑立菲;供图: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