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暨《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在西安召开
2023-05-27
2023年5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暨《世界历史》编委会会议在西安召开。本次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全国十余所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线下参会专家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吕建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世界历史》主编罗文东研究员先后致辞。
吕建荣首先对参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世界史学科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介绍了西北大学世界史学科和中东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成果,以及西北大学区域国别、跨学科研究新平台的建设情况,希望各位专家进一步加强与西北大学的交流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世界历史》创刊于1978年,迄今走过了45年的历程。《世界历史》曾长期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领域的唯一专业期刊,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而逐步成长和发展,见证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并为之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世界历史》与其说属于世界历史研究所,更不如说属于中国世界史学界。武寅充分肯定了《世界历史》近年来的办刊工作及其取得的成绩,认为刊物取得的成绩与编辑部同仁的努力,以及学界同仁尤其是编委们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希望刊物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她期待与会专家就如何认识和处理世界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如何促进世界史分支学科均衡发展,如何加强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罗文东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推进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和《世界历史》期刊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罗文东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对深化和拓展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工作者需要从世界史角度加强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研究,拓展对文明起源、文明比较和文明互鉴的研究,深化对大国兴衰和国际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强化对战争与和平、安全与发展等一些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他介绍了《世界历史》编辑部在刊物建设、网站运营、微信公众号、年鉴编纂方面的工作,感谢上一届编委对刊物发展的大力支持,并介绍新一届编委会的换届情况。他强调《世界历史》要更好地为全国世界史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服务,希望与会专家在本次研讨中全面总结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研究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展望和谋划新时代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并为进一步提升《世界历史》办刊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言献策。
开幕式后,《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向编委会和其他与会专家汇报了近五年的办刊工作情况。他表示,近年来,《世界历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积极改进办刊思路,采取多种举措,努力发挥刊物在全国世界史研究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他介绍了编辑部的具体办刊举措:一是加强选题策划,完善主题笔谈栏目,积极从世界史角度关注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二是调整栏目设置,开辟特色栏目,通过组稿、征稿、选稿等方式刊发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关注世界史学术前沿,积极发挥刊物的学术引领作用;三是创办并精心打造两大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品牌——“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和“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加强世界史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推进世界史前沿问题的研究;四是创新学术传播方式,努力办好《世界历史》编辑部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五是进一步加强编辑部制度建设,积极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强化编辑工作的自律性和规范性。
在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期刊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获得了相关评价机构的认可。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2年初发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用户关注度报告(2021年度)》,在以学术期刊全年阅读量和下载量为统计分析基础的用户关注度排名中,《世界历史》的用户关注度在41种历史学期刊中排名第2位,在1867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排名第6位。2022年11月,《世界历史》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和2021年度最受欢迎期刊;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于2023年3月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世界历史》获评世界史一级学科领域的唯一权威期刊。徐再荣在汇报中指出,编辑部的办刊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期刊发展仍面临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比如,由于世界史分支学科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稿源和来稿质量等因素,在刊发的论文中,关于欧美、日本等主要大国及国际关系史研究的论文较多,关于亚非拉地区历史方面的论文则相对较少;有理论和思想深度并在学界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高质量论文相对较少;中青年学者的论文比较多,资深学者的论文相对较少;世界史研究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有待加强;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对话和融合也需要进一步开展。
学术研讨分为上、下午四个时段进行,专家们围绕《世界历史》期刊建设、世界史学科发展以及世界史研究前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环节分别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世界历史》编辑部张艳茹研究员、《世界历史》编辑部杜娟副研究员、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主持。
在研讨发言中,编委们对《世界历史》近年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由于编辑部坚持自己的办刊原则,不断创新办刊思路,《世界历史》在国内学界一直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公信力。《世界历史》在选稿用稿中“注重来稿学术质量,不论作者身份”,严格实施双向匿名同行评审制度,积极扶持青年学者的成才,鼓励学术创新,在加强世界史基础研究的同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推动国内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引领世界史学术发展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时段研讨发言
专家们就如何提升《世界历史》办刊质量,并以此推动世界史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在期刊功能定位方面,专家表示,学术期刊不只是成果展示平台,还要加强学术评论,关注学术前沿,强化对学术的引领作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建议,《世界历史》可围绕前沿主题进行圆桌讨论,增加学术评论性内容。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毅教授提出,要办好史学刊物,需要对史学前沿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开辟新的研究前沿。国际关系学院林利民教授希望刊物继续发扬好的传统,加强基础研究,增强中国特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指出,学术研究和学术刊物要重视普遍性问题的研究,要多刊登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文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建议多发表学术评论类文章,鼓励某一领域研究者对学科自身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反思,多刊发能够挖掘热点问题历史根源的论文,以及反映新范式、新潮流和新方法的研究综述类文章。
第二,在刊物版面方面,针对国内世界史研究发表平台少、不能满足学术发展需求的问题,专家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应适当扩大刊物版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提出了“三增”,即增加容量、增加编制、增加刊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沐涛教授建议,按照世界史学科发展现状和规律对期刊适当扩容,以满足学界的科研和交流需求。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认为,适当扩大《世界历史》版面,对刊物的学术质量应该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建议以《世界历史》为平台搭建国内世界史学科共同体,形成学者—刊物之间的学术共同体,并建议复刊《世界史研究动态》,加强国内外学界最新研究动向的交流。
第二时段研讨发言
第三,在栏目选题策划、议题设置方面,专家建议刊物增强学术引领意识,增加学术争鸣内容,协调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哈全安教授希望开辟争鸣专栏,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围绕一个论题发表不同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建议,加大刊文的中国元素,加大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建议增设亚非拉研究专栏,加大对国外世界史研究动态的介绍,注重中国史和外国史研究的融合,邀请友好国家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杨栋梁教授建议,编辑部要精心调研准备,提前策划重大问题专栏,加强理论创新,形成有影响力的栏目,体现世界史研究的学科特色和规范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希望发挥研究性书评的引领作用,实事求是进行价值判断,以健康的学术争鸣推动学术发展,同时应加强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重视论文的中国话语表达。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建议开辟青年学者专栏和学术名家专栏,多刊登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选题文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占军教授认为,应关注交叉学科对于世界史研究的影响,刊物可定期发布方向性选题指南,引导国内学者关注现实问题和相对薄弱的研究环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岱教授建议发表一些优秀的英文稿件,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倩红教授建议增设会议综述栏目,对有学术引领意义的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健研究员认为,刊物应积极策划一些具有中国元素、引领性的议题,开设新栏目,缩小学科间的差距,积极推动文明比较研究。
第三时段研讨发言
关于国内世界史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关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邢广程研究员指出,要将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术研究的关系。苏州科技大学姚海教授认为,应加强世界史基础研究,并重视世界史知识的大众传播,引导大众从历史的角度正确理解当今国际形势。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德斌教授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构需要世界史学者从历史角度提供支持,今后要加强对“全球南方”、大国兴衰历史经验教训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历程的研究。
关于西方学界研究和史学前沿的关系问题。哈全安教授指出,西方学界的研究前沿不一定是中国的研究前沿,对之不宜轻信和盲从,否则容易陷入认识误区,中国学者要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原创性观点,立足本土,发出中国声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向荣教授认为,国际史学思潮不断涌现,西方学界也有“指挥棒”,我们不应过度跟随西方学术前沿,而要从中国视角出发,研究对国家发展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时段研讨发言
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沐涛教授介绍了近些年国内非洲史学科在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新发展,认为学术史梳理不仅要关注国外学界的研究,也要关注国内学者的成果。韩东育教授强调,世界史研究不仅要重视史料,更要重视对史料的理论解读和历史的还原,加强中外对比研究,重视规律性研究。邢来顺教授提出,要做具有人文关怀的历史研究,回答时代之问。高岱教授建议,加强帝国史研究,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如对中东、中亚和拉美环境史的考察,以及对体育史和音乐史的探讨。张倩红教授评析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文明史研究的动向,并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希望学者探索中外汇通之学,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探索出自己的科学方法,并要加强史学史和学术史研究,认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力图在原创性方面有所突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赵学功教授建议,将国际史、环境史、思想文化史等不同研究领域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一些传统议题,要从新视角提出新观点。
关于学术反思问题。高毅教授结合法国大革命史,梳理了概念发展脉络和现有学术研究,对文明概念史研究提出了新思考,指出史学界要对西方的“文明”和“民主”概念进行反思,正确理解文明的历史底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认为,西方“文明”发展存在三个悖论,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越高,其破坏环境的力度越大、自相残杀的手段更残忍以及自杀率相对较高。有关“文明”的三个悖论表明,西方有关“文明”的含义并不适用于全人类,因而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重新阐释。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王铁铮认为,中东国家现代化从始至终充满了斗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要吸取中东国家现代化的深刻教训,主要包括:对现代化的认识局限造成了对西方的盲目效仿、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未形成有效协同、没有处理好宗教和现代化的关系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黄民兴教授分析了近代以来西方对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作用,并比较分析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不同地区的影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王新刚教授对国内外学界关于中东马穆鲁克王朝的研究进行梳理,提出该王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政权,其在中东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西方学界的三种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今后应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东北师大梁茂信教授提出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史学的动向,他还对西方学界在美国移民史研究领域淡化民族国家历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呼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前人的观点,还要分析前人提出观点的背景和思想逻辑,不仅要关注美欧学者的成果,也要关注世界其他地区学者的研究动向,这样才能捕捉到学术前沿。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姜南研究员主持。她表示,各位学者的发言对于《世界历史》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刊物不仅要展示国内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应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引领学术发展。徐再荣副主编在致辞中感谢各位编委对于编辑部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他指出,评价机构对期刊质量的认可固然重要,但学术共同体对期刊质量的认可是对编辑工作的最大褒奖。他表示,《世界历史》编辑部将积极采纳各位专家合理的、可行的建设性建议,继续创新办刊思路,加强世界史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对话,努力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为世界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罗文东主编在最后总结中指出,这次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引领世界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坛对如何办好《世界历史》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新一届编委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各自的学术专长前瞻性地提出新的前沿问题、设置新的学术议题,更好地引领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韩志斌教授在闭幕式中指出,此次论坛规格高、学术观点新、会议成果丰硕,不仅关注期刊建设和学科建设,而且关注学术前沿和理论构建。韩志斌对主办方《世界历史》编辑部的精心筹划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杜娟供稿;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