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视角”学术报告会在谷城厅举行
2024-12-06
2024年11月11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拉丁美洲史研究室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青仁教授和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崔忠洲副教授分别围绕“拉美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视角”这一主题做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拉丁美洲史研究室主任王文仙研究员主持,本室成员参会。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研究员出席报告会。
(张青仁教授)
张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人类学参与国别研究区域研究的历史图景与当下意义》。他认为,“殖民地研究”是区域研究的前身,并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早期人类学的学科特征。殖民地研究的传统深刻影响着欧洲学者区域研究的发展,荷兰、德国和英国等至今仍继承了殖民地研究的学科传统,呈现出有别于美国学界的区域研究的人文范式。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兴起于美国,这在深层次上凸显了美国国力的增长及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区域研究的关注点从社会文化多样性转向了世界版图的体系性及美国在其中的战略位置,但当时该研究主要由政治科学主导,人类学在其中的参与是有限的。为了争夺区域研究的话语权,美国人类学界通过转变研究取向和提出新理论,回应区域研究中的战略诉求,但这种努力效果并不理想。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在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等一系列社会思潮已经被西方社会普遍接受的背景下,西方学界对区域研究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导致这门学科产生了合法性危机。与此同时,人类学开始探索性地尝试解决区域研究危机。当前,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既有的区域研究因采用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性框架而遭到批评,区域研究亟需重建研究范式,人类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教授总结道,超越本质主义的人类学更具备呈现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复杂图景的可能,本体论转向下的人类学亦为区域研究提供了以“区域社会”的本体理解全球化的现实性,进而建立新的全球化的认知体系与发展格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有推动全球社会转型的意义。
(崔忠洲副教授)
崔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历史人类学与拉美史研究:启示与运用》。他首先对历史人类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并对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法国年鉴学派、德国日常生活史、意大利微观史学以及美国新文化史学的影响,历史人类学逐渐兴起。他认为,史学的人类学转向强调平民历史和平民文化,并存在三对历史争论:上层历史与下层历史的争论、事件史与连续史的争论、当地人的历史观与外部人的历史观的争论。崔教授还指出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异同。共性在于:两者都是研究“他者”的学问,一个是由于时间上的间隔,而另一个是由于空间上的间隔。区别在于:前者研究时间,后者研究空间;前者研究历史,后者研究结构;前者是历时性研究,后者是共时性研究;前者注重文字资料,后者注重田野考察和口头资料。他谈到,人类学在两个方面改变了历史学:拓展研究内容、转变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历史人类学开始进入中国。受其影响,“华南学派”逐渐形成。这个学术流派主要以“华南”这块地方为试验场,为区域研究建立跨学科的分析框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重视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文献的使用,其代表性人物包括萧凤霞、陈春声、刘志伟等。最后,他展望了今后中国历史学家对拉美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前景,认为可在华人华侨史、文化遗产史以及当前中国和拉美合作中具体的人与事等领域着重发力。
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学者分别就国内外人类学的进展和异同、历史研究的主体性、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拉美土著运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等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会场气氛轻松热烈。人类学研究的融入为拉美史研究增添了更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拉美地区不同社群的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本次报告会的举行不仅促进了拉美史和人类史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分享了研究前沿信息,还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融合。
(本文由拉丁美洲史研究室杜娟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