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研究所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合作与发展学术圆桌会
2024-12-06
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重点学科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合作与发展学术圆桌会议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圆满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研究员主持。来自国内外多家智库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历史交往与发展前景。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国强研究员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欧洲伦敦皇家艺术学会院士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Kostas Gouliamos)出席并致辞。
李国强研究员首先欢迎各位专家出席会议。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探索新的全球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一带一路”倡议应通过深入对话促进理解与合作,以历史关照现实,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三大倡议”紧密相连。不同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文明倡议的一致性。他从社会、文化及认识论着眼,强调深化欧盟与中国伙伴关系、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路径及挑战展开交流。波兰安全与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斯瓦沃米尔·马伊曼(Slawomir Majman)提出,应在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曲折双边关系中探索中国—中东欧合作新路径。保加利亚外交部长外交学院16+1及一带一路研究部负责人瓦伦丁·卡特兰日耶夫 (Valentin Katrandzhiev )就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模式的深厚历史和学术联系,主张基于互利原则推进务实合作。匈牙利世纪末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可舍利·佐尔坦(Kiszelly Zoltán)认为,匈牙利作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试验田,在当前的欧洲能源问题与中国—欧盟关系中有重要作用。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帕特里克·雅切克·库吉尔(Patryk Jacek Kugiel)从互通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呼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教授沃依切赫·诺维亚克(Wojciech Nowiak)基于自身研究经验表示,在高层对话和政治经济合作之外,人员互访交流与教育合作是丰富“一带一路”内涵、增进互信理解的方式。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研究员尼克·摩萨德库(Niki Mousadakou)关注数字丝绸主义对地中海地区企业的影响。保加利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特奥多拉·佩涅瓦(Teodora Peneva)指出,中国与中东欧贸易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尚缺乏研究,加强中欧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是有效建立合作机制、改善宏观经济框架的智力支撑。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学者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中国与欧盟关系、中印关系等更广泛的话题展开讨论,一致认同多样化的互联互通策略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关键,尊重、理解与交流则是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关系的基石。刘作奎研究员在总结中表示,本次圆桌会议开放灵活、讨论热烈,从多学科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路径及合作潜力,为深化“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支持与理论视角。
(本文由“一带一路”史研究室隗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