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应邀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做学术讲座
2025-04-23
2025年4月16日,应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邀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做了题为《亚历山大与张骞——希腊化文明信息在中国史书中的回响》的学术讲座。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部分同学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杨巨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张骞通西域前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接触情况。中国和希腊作为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文明中心,早已互有传闻。但无论汉文典籍,还是希腊古典作家的记载,所提供的信息都十分模糊。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东地中海到中亚、印度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希腊化文化在这一区域内影响广泛。因此,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凿空”丝绸之路,也直接进入原来希腊化世界的故地,耳闻目睹了希腊化文明遗产。
接下来,杨巨平教授分别从希腊化国家、希腊式城市、希腊式钱币、希腊人的书写与语言、希腊人的葡萄和酿酒技术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张骞所见闻的希腊化遗产。相关信息主要被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张骞出使西域,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耳闻有关安息、身毒、条支、黎轩等国的信息,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曾在希腊化世界范围之内。20世纪以来,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巴克特拉(Bactra)、坎佩尔·特佩(Kampyr Tepe)等考古遗址的发掘,既证实了自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希腊人曾在中亚积极建城的事实,也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大宛、大夏等地城市众多的情况吻合。希腊式钱币正面普遍采用国王头像,安息“以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反映的正是希腊式钱币的基本特征。此外,张骞还观察到安息国“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即当地人以羊皮纸作为材料,横向书写,与中原地区的书写习惯完全不同。物产方面,葡萄是希腊人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到达中亚以后很可能引入或改良了葡萄种植与酿酒技术。张骞向汉武帝提交的报告中使用的“蒲陶”一词,可能来自希腊语βότρυς(意为葡萄串)。葡萄栽培技术通过丝路传入中原汉地,逐渐推广开来。
杨巨平教授在讲座结尾部分总结到,由于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希腊化世界,使得张骞出使西域进入了一个和中原汉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他的所见所闻中包含着诸多希腊化文化信息。因此,张骞的西域凿空与亚历山大东征分别从不同方向沟通了欧亚大陆古代诸文明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中希相向而行,最终实现了丝绸之路贯通。
讲座结束后,杨巨平教授同与会的世界历史研究所老师就如何界定希腊化城市、中亚葡萄种植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李潇 供稿; 温静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