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25-09-19

  2025年9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重点学科主办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欧洲、美国、日本、东南亚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在谷城厅畅谈“一带一路”的历史交流与现实思考。

 

  会议主持人、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研究员致开幕词,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近期出版的《“一带一路”倡议:过去、现在与未来》英文版一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该书首先从明清知识分子思想、考古发现和“丝绸之路”精神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当代世界不同文明间对话的现实启示,进而对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状况进行分析,考察了中国与南欧间合作、欧亚大陆间区域性合作的法律风险和预防性措施以及国际产能合作与供应链问题,最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做出展望,从“软实力”层面、文化教育层面、全球治理层面等多维度研判了欧洲以安全为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展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在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的情况下仍破浪前行的壮阔之姿。该书对于英语世界读者抛弃地缘政治与文化偏见,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交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此次研讨会中,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塞浦路斯欧洲大学教授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信、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孟庆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董欣洁、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中田裕子、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陈中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衣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超、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高层次人才项目讲师路卡、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文仙和姚惠娜先后发言,围绕“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和现实思考进行了深入交流。

  

  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沿线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与文明交流互鉴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早在西方进行穿越大西洋的远洋贸易之前,横穿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与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已将欧亚非大陆联系在一起,粟特商人、华商、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等群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诸如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走向。随人群流动而来的是文化的交流互鉴,《唐会要》《新唐书》等古代中国史料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民族也多有记载,这对于更好地重构相关历史助益颇多。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古时的马来西亚也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参与塑造了其语言与服饰,而阿拉伯、印度等多族裔商人的到来则为泉州等贸易城市注入多元文化,书写了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美好篇章。即便是在所谓的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东方海上贸易仍然维持了相当规模,甚至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了中国与拉丁美洲的间接交往,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而19世纪拉丁美洲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则将华工带往该地。 

 

  发言学者们强调,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交往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也指出,现今“一带一路”倡议受中美对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干扰较大,但冷战时期中国与南斯拉夫间的交流往来,可以为国家间克服不利国际政治环境影响、实现有益国际合作提供重要历史借鉴。从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确实能够为沿线国家带来切实的经济、卫生、安全等全方位收益,因而教育与文化交流也应摆脱地缘政治偏见的影响,成为各国的公共产品。文明对话历来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贯主张与底色,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吸引更多国家的自愿加入,从而进一步增进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并促进国际关系的多边化发展,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日益拓展的影响力便是一项典型示例。

 

(供稿:许翔云供图:杨宇森 隗敏;编辑: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