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学术报道|吉普鲁研究员做世界经济史系列讲座

2025-09-19

  2025年9月16日和9月17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弗朗索瓦·吉普鲁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做两次世界经济史主题学术讲座,主题分别为“私商法与经济制度在欧洲中世纪与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兴起中的作用”和“16至17世纪的海洋亚洲 :‘亚洲地中海’概念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讲座由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本所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讲座。两次讲座分别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助计划“世界文明史”优势学科和“大国关系史”重点学科的支持。 

  

  在9月16日的学术讲座中,吉普鲁深入剖析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制度根源。他指出,中世纪欧洲碎片化的政治与法律环境对商业发展并非阻碍,反而成为商人群体构建商业基础设施的独特温床。在缺乏统一强权保护的背景下,商人通过自主开发海事保险、公证合同等工具,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拓展信贷渠道、建立可预期的商业关系,逐步形成了支撑资本主义秩序的制度框架。欧洲商人凭借城市自治、行会特权与多元司法体系,将社会关系转化为可强制执行的权利,使创新实验和技术扩散成为可能。吉普鲁强调,资本主义的本质并非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一种脆弱的政治-法律秩序。它的存续依赖于对财产权、契约和分散化创新的制度性保护,这些条件偶然汇聚在中世纪欧洲。

  9月17日的讲座主要围绕“亚洲地中海”这个长时段理解亚洲海洋史的概念工具展开。

  这个概念试图超越传统的西方中心叙事,挖掘亚洲海域自身的历史逻辑与整合形态。“亚洲地中海”借鉴了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地中海世界的研究框架,将亚洲沿海区域视为由多个区域性贸易网络交织而成的巨大互动空间。这一概念展现了从日本海到孟加拉湾的广阔海域内长期存在的人员、商品与文化高强度流动,揭示了十六世纪以来亚洲内部自发的区域化进程与经济整合。吉普鲁研究员同时审视了该概念的适用边界,他认为,与相对同质的地中海不同,亚洲海域具有显著的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和历史断裂性。明清朝贡体系、印度洋伊斯兰贸易网络以及东南亚港口政权等多种秩序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制度创新与混合法律体系。正是这种连通且多元的特质,要求研究者以更加辩证的视角看待海洋亚洲的历史——既不否认其内在联系与能动性,也需承认地区差异与外部冲击带来的复杂影响。 

  

  供稿:  供图 校对:张 炜;审核: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