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期刊建设暨《世界史研究》编委会会议在西安举行
2025-11-18

2025年11月14—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承办的“世界史期刊建设暨《世界史研究(World History Studies)》编委会会议”在西安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名专家参会,共同探讨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积极建言《世界史研究》的办刊方向及发展规划,为中国特色世界史三大体系建设注入新能量。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梁展研究员先后致辞。肖道远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史学工作者应勇担时代使命,总结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历史学科的国家话语权。他回顾了西北大学深厚的史学传统,强调本次会议旨在凝聚共识、推动世界史期刊高质量发展。梁展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世界史研究亟需加强跨学科融合,应与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等领域深度协同,期刊须具备全球视野,同时立足中国现实关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本次会议共进行了四场主旨报告,分别由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副院长席会东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杜娟研究员、时伟通副研究员,以及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副院长、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主持。
在世界史学术前沿探讨中,学者们贡献了多元且深刻的洞见。主要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文明研究的范式创新,强调通过轴心时代、现代性转型与文明交往等多维度分析框架,深化对全球文明互动与当代世界格局的理解;二是世界格局变迁与区域国别研究,关注多极化趋势下的全球南方崛起,倡导超越“我族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三是中西国家建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大一统”治理传统与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路径,揭示不同政治文明的特质与张力;四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与拓展,包括推动全球史与地方经验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研究的新路径、深化社会史理论分析,以及通过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历程的研究重构全球现代性叙事。
针对《世界史研究》的办刊发展,与会专家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建议。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建议借鉴国际知名期刊经验,加强制度化建设与国际对标,探索双语出版模式,扩大开放获取范围,力争进入重要国际索引系统。在内容建设上,呼吁增设具有批判性的书评栏目,增加全球南方和文化研究的内容比重,强化对重大现实议题的回应能力。在形态创新上,提议推出论文“摘编版”,开通期刊公众号,推动数字化传播,稳步增加刊期。在学术引领方面,强调期刊应构建自主话语体系,发挥专业编委的审稿把关作用,注重培养青年学者,提升议题设置与理论深度,积极参与国际知识生产,确立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学术地位。
会议闭幕式由韩志斌教授主持,《世界史研究》徐再荣副主编和梁展主编分别做总结发言。徐再荣副主编围绕刊物未来的栏目设置、选题策划与传播方式等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强调力争把刊物打造成具有中国视角、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国际化史学期刊。梁展主编感谢与会专家围绕刊物建设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同时就扩容增量、编辑队伍建设、期刊学术影响及评价宣传等工作进行展望,明确了刊物深耕学术、服务学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路径,为《世界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杜娟 供稿;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 供图;徐再荣 校对;梁展 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