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执着以求,终获硕果——《美国西部牛仔研究》评介

2018-09-27

  近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美国西部牛仔研究》专著,是首都师范大学周钢教授继其美国《牧畜王国的兴衰》(2006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之后的又一佳作。在搜集资料和撰写《牧畜王国的兴衰》过程中,周钢教授发现深入探究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牛仔,对更全面、深入研究美国西部开放牧区的发展史十分重要。但是围绕西部牛仔,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无法囊括在上述一书中, 完全应当另立一个独立的课题作专门探讨。于是,在前一部著作完成以后,作者就马不停蹄地深入这个新的领域,决心对有关美国牛仔的种种问题探寻出一个究竟。国家社科基金组织对他这个新课题也非常关心,很快给予立项,支持他进行研究。

  美国牛仔这个词组,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美国的出版物、影视剧等媒体中,不乏有关美国西部牛仔的传奇故事、“英雄救美”之类被神化了的勇敢、豪放的牛仔形象;在国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牛仔的故事也开始到处传播,商店售卖牛仔裤,媒体上播放牛仔电影、舞蹈、歌曲….等等,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可见,让人眼花缭乱,引得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是,牛仔这个群体是些什么人?为什么称他们为牛仔(Cowboy)?他们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过怎样的贡献?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有关他们真实历史的来龙去脉及其人生价值又如何?国人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我翻阅了国内出版的一些美国史方面的书籍、报刊上或媒体上的有关文章,至今几乎找不到能够回答上述质疑的著作或有价值的严肃、可靠的资料。直接述及牛仔的书籍或文章倒是不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图书馆关于牛仔的著作、音像资料大量涌入,但内容多是涉及牛仔文化方面的通俗论述、介绍或宣传,真正有分量的关于牛仔的研究论著尚不多见。我还查阅过商务印书馆2012年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列有“牛仔裤”和“牛仔舞”词条, 但是关于牛仔这个群体本身,词典上并没有专条列出。

  周钢教授患严重眼疾多年,但受一个历史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上勇攀高峰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种动力的驱使,最后竟不畏艰险,仅靠不足0.1的视力,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强毅力,完成了《美国西部牛仔研究》这部专著。 我认真阅读了周钢教授的 专著,深感这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撰著的贴近历史真实,再现美国牛仔走过的艰辛又坎坷的漫漫长路的一部沉甸甸的论著,本书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学术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书的内容丰富,来得及时,对本文上面提出的有关牛仔的几个疑点都能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直到今天,国内这样系统探索、深刻论述美国牛仔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本书可谓全面、系统研究美国西部牛仔的一部拓荒之作,填补了我国对美国西部开发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空白。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图书馆有关美国牛仔的藏书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这些藏书并未引起国内学人的太多关注,也未被很好利用,更鲜有相关的研究著作问世。鉴于国内对牛仔研究的稀缺,而这个课题又十分有价值,作者就萌生了研究牛仔历史的想法,特别是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美国史的研究工作者,有责任把美国西部牛仔的真实历史和现状提供给国人。从十多年前撰写《牧畜王国的兴衰》的过程中,作者就同时搜集有关牛仔的资料,馆藏图书。在本书的资料准备阶段,作者又陆陆续续考察、阅读了很多美国国内出版的有关牛仔的资料、研究论著(详见本书的’后记”和”参考书目”部分),较系统地接触、了解到美国在此项研究中的已有成果,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由于本书的资料准备相当充分、全面,作者还对其中部分重要学术论著提出的观点、蕴含的资料,经过认真辨析、筛选,在本书中作了简要介绍、评介。还对美国学界至今仍存在的不同观点的争论,以及研究的热点、难点、存在的问题、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对牛仔历史的研究在以下问题上着重作了阐述。

  作者首先回溯了美国西部牧牛业和牛仔的起源。明确驳斥了百多年来,美国各种媒体制造出来的一个持久迷人的牛仔神话,用英雄救美一类的虚假宣染,掩盖了牛仔开拓美国西部的真实历史。

  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历史上真实的牛仔,只是牧场主雇用的马背劳工,他们的马背生涯是在“牧牛王国”里度过的。经过考察,作者指出,这些马背劳工的先辈,早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祖祖辈辈就在墨西哥得克萨斯南部的牧场上为西班牙牧场主看守牧场,放牧牛群,他们最初被称为骑马牧人。得克萨斯被美国吞并以后,劳作在得克萨斯牧场里的墨西哥骑马牧人成为墨裔美国人。正是这些墨西哥骑马牧人,这些马背上的劳工,是后来被称为牛仔的最早起源,是美国西部牛仔的先驱。作者不厌其烦、条分缕析地探究了牛仔先驱者们在美国的地区分布、种族分类和不同社会地位的区分,他们负担的难以言状的艰辛劳作,以及墨裔和原住民少数族裔骑马牧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通过系统、具体的探析,作者结论指出,美国西部牧区的早期开发,是由牛仔的先驱者们进行的。牛仔的先驱者包括骑马牧人,马背奴隶和英裔美国人牛仔。骑马牧人原是在得克萨斯的墨西哥人;马背奴隶则是西班牙殖民者带到原属墨西哥的得克萨斯的非裔奴隶,以及美国内战前随美国南部英裔美国人移居得克萨斯的非裔奴隶。正是这些牛仔先驱者们的共同努力,使原属墨西哥、后被美国吞并的得克萨斯成了美国“牧牛王国”兴起的发源地,并历经几个世纪,孕育、培养了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美国牛仔。作者这一探索和论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很有现实意义,它清晰地说明了美国牛仔及其先驱者们这个群体的历史渊源,从而就让人们明确了牛仔在美国的真实社会地位。

  美国西部牛仔起源问题是美国学界牛仔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吸引着众多美国学者长期参与争论。争论从上世纪30年代直至21世纪,一直存在着牛仔和西部放牧业起源的西班牙、墨西哥起源说和美国南部起源说两种对立的观点。作者基于可信的资料,通过对对立双方多时段、多学者代表推出的论著和提出的观点的辨析,得出结论认为,西班牙、墨西哥起源说更符合西部牧牛业和牛仔历史发展、演变的真实。理由是:一,西班牙牛进入得克萨斯和西部大平原的时间远远早于英裔美国人驱赶牛群进入得克萨斯的时间;二,得克萨斯的西班牙牛数量远超美国牛;三,更重要的是,得克萨斯的骑马牧人骑在马背上放牧牛群的技术,是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就练就的。而美国南方的牛群都是在围栏中饲养,只是在他们带着牛群移居得克萨斯以后,才从骑马牧人那里学会了在开放的牧场上骑马管理牛群、使用套索以及打烙印等生产、管理技能。由此可见,美国南方起源说是站不住脚的。作者指出,美国南方起源说之所以长期坚持其观点不放,明显是受到二战以后兴起的美国修正史学观的影响,企图修正传统的观点,以突出英美因素对历史的贡献。

  其次,作者着重探讨了牛仔对西部牧区开发的巨大贡献。从而彰显了牛仔及其先驱者们在美国西部牧区开发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者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了牛仔在牧场里和牛道上的辛勤劳作,具体考察了牧场上的马背劳工、牛道上的赶牛仔在进行走马巡边、赶拢、长途驱赶以及驯服野马等等劳作中做出的巨大付出,和时刻都经历着的艰辛、劳累和死亡的风险。很多牛仔在牧场里和牛道上舍生忘死地保护牛群,直至以身殉职。由于牧场主视牛群安危比牛仔的生命更重要,故至今没有殉职牛仔的数字统计,有的殉职牛仔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本书第一章第三节“以身殉职的牛仔”一节的具体内容,只是作者把散见于有关牛仔论著中的零散资料汇集起来,撰写成文的。

  通过对牛仔和牛仔先驱者们艰辛劳作的历史考察,作者明确指出,正是他们在牧场上的辛勤劳作,以及在漫长牛道上艰苦又紧张的长途驱赶,创造了得克萨斯牧牛业的繁荣。到内战以后,美国西部迅速兴起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牧牛王国,使大平原发展成了美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不仅满足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肉类的巨大需求,而且使美国西部和东部以及欧洲市场联系起来,成为市场上牛肉以及相关产品的重要供应地。数万名牛仔是美国西部牧区的主要开发者和牧牛业繁荣的主要创造者。是他们在美国西部牧牛业开发史上谱写出了壮丽篇章。

  作者有力地驳斥了美国学术界以刘易斯·阿瑟顿为代表的贬抑牛仔的观点;指出,1961年出版的阿瑟顿的代表作《牧牛大王》无视牛仔群体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的贡献,否认牛仔对美国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明显不符合牛仔历史真实的悖论。作者支持以劳伦斯?I.塞德曼为代表的褒扬牛仔的观点。塞德曼在1973年出版的《马背生涯:1866-1896年的牛仔边疆》一书中指出,牛仔不仅对牧牛王国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美国“镀金时代”财富的增长也贡献多多。作者认为,塞德曼的观点符合对牛仔历史真实性的评价。

  第三,在论及牛仔的贡献时,作者特别强调不应忽略牛仔群体中的非裔牛仔(为去除种族色彩的称谓,该书对美国黑人牛仔统称为非裔美国牛仔)。由于美国社会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对非裔牛仔的研究长期被美国学术界忽视,致使有关非裔牛仔的原始资料如一手统计资料、原始档案、文献资料等严重缺失。直至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对非裔牛仔的研究才热起来。作者梳理、搜集到的资料表明,从牧牛业发展早期直至牧牛王国鼎盛时期,在牧场的不同岗位上,都有非裔牛仔在辛勤劳作,特别是从事白人牛仔不会干或不愿意干的最危险和最困难的工作。早期,他们作为墨西哥骑马牧人参与管理牛群,后来又加入赶牛大军,参与长途驱赶牛群。在每年夏季赶牛季节,大量非裔牛仔曾在牛镇道奇城停留、活动。通过对这些岗位上非裔牛仔担负的劳作的个案资料分析,作者指出:非裔牛仔是牛仔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牧牛王国的兴起和发展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牧牛王国里,非裔牛仔和其他少数族裔牛仔(墨西哥人和原住民等)一样,他们的生活水平最低下,从事的工作比白人牛仔更艰苦,更危险,付出的辛劳更多。

  对非裔牛仔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从上世纪中叶以来,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并形成当前美国牛仔历史研究的另一个热点。美国学界在非裔牛仔研究上也存在观点分歧。如非裔牛仔的人数,如他们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是否受到种族歧视等。但是由于一手资料长期匮乏,学界很难形成一致的意见。作者指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学者们仍任重道远。

  本书还列出专章论述了1883年潘汉德尔牧区和1886年鲍德河地区牛仔的大罢工斗争。作者分析了两次罢工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劳资双方综合实力对比太过悬殊。资方是牧场主,西部牧区的统治者,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罢工的牛仔是受雇用的马背上的劳工,是牧区的弱势群体,政治、经济实力都处于劣势。作者指出,两次罢工虽然失败,但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牛仔罢工是在美国第一产业中最早进行的反对资方的斗争,这表明牛仔已经从早期消极的、个人反抗行为转变为联合起来与资方抗衡的斗争,这种斗争有反抗垄断资本的性质,是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罢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罢工给资方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引起了媒体和官方的关注。

  最后,作者在本书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值得认真思考、至今仍存在的牛仔历史研究的难题,那就是在美国,“美国牛仔的历史严重失真了“。这个看法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已有述及。

  作者指出,从十九世纪后期以降,随着“长途驱赶”向大平原北部、西部迅猛扩展,牧牛王国达到鼎盛,牛仔的英雄事迹广为人知,并受到媒体争相宣传。但是 一些廉价小说、影视剧、报刊等媒体记者对牛仔的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赚取利益,他们把牛仔的英雄形象神化和偶像化了,有些描绘还加入了记者们自己的解读和构想,演义出牛仔浪漫的、”英雄救美”之类的爱情故事等等。“西部荒野剧”的兴起,也对 歪曲、丑化牛仔形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指出:“西部荒野剧把牛仔演义成了美国的民族英雄。在西部牛仔正艰辛地劳作在牧牛王国的鼎盛时期,廉价报纸、廉价小说和西部荒野剧等就已完全使他们的历史失真了”。1902年出版的小说《弗吉尼亚人》堪称这方面的代表。这些廉价小说、荒野剧,对牛仔的艰辛劳作、贫困、危险乃至付出生命的真实历史鲜有提及,从而给从未接触过、并不了解西部牛仔真实历史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失真的牛仔形象。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其影响远远超越美国国界,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作者探究牛仔真实历史失真的原因,认为美国学界对牛仔历史严肃、认真的研究,启步滞后于铺天盖地而来的廉价小说、小报、媒体的不实宣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且严肃的、认真研究牛仔历史的出版物,在数量上远远抵不过源源不断涌现的大量夸张宣染被神化的牛仔英雄形象的商业广告来得快,也更受不明真相的普通美国人的青睐。但是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并能够长期存在,以致超越美国国界广泛流传,归根结底,是 和在美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对牛仔这个群体的评价分不开。这种牛仔历史真实的失真现象,给作者带来深深的忧虑。

  作者在最初为本书谋篇布局时,大纲中曾列有牛仔历史的失真和美国牛仔历史研究专章,计划对失真问题以及当代美国牛仔的生产、生活现状作深入考察、研究,希冀对这些问题给读者作出交代,并提出牛仔历史今后研究的难点和努力方向。但是天不遂人愿。上面已经提及,由于常年累月地阅读、写作,周钢教授的视力越来越差,连一只眼睛视力0.1的水平都难以保持了,到撰写书稿后期,他的视力已经很微弱了,雾霾天、强阳光都无法读书写字,只等合适的天气,再辅以高度放大镜看书、写字,还时时串行。但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时间限制,有关方面了解周钢的眼疾,一再为他延长收稿期限。周钢考虑再三,决定把原计划的最后两章有些内容充实到前面章节,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只能忍痛割爱了。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说,美国西部牛仔还有很多题目需要深入研究,但他本人已无能为力,深表遗憾。他在本书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认为从事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有责任去研究美国牛仔的真实历史,写出更多学术论著,还原牛仔这个群体作为马背劳工的真实形象,以及牛仔对美国西部牧区开发做出巨大贡献的真相。“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在接受牛仔文化时,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者:程西筠 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