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译介
  • 俞金尧:儿童历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俞金尧:儿童历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来源《文汇报·文艺百家》2016年11月4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儿童史》(上、下卷),由意大利学者艾格勒·贝奇和法国历史学家多米尼克·朱利亚共同主编,20多位历史学家参与写作,堪称自《儿童的世纪》一书问世以来西方儿童史研究的集大成者。一方面,该书遵循了后者的学术路径,另一方面,则在反复检讨历史上的儿童观念的基础上,展现人们在挖掘儿童史过程中的新发现,其中不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在既定认知上的扭转。   比如,就西方儿童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来说,新的研究已经摒弃了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埃斯在《儿童的...[查看详细]

  • 许明龙: 法国历史上的Parlement,不是议会,而是“高等法院”
    许明龙: 法国历史上的Parlement,不是议会,而是“高等法院”

    (来源:文汇学人 微信公众号)   当代法国的议会称Parlement,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法国历史上也有一个Parlement,但并非议会,而是一个司法机构,如今通译为“高等法院”。对此缺乏了解的读者往往分不清两者的区别,把历史上的Parlement也当作议会,于是产生了误会。比如,孟德斯鸠曾经在波尔多的Parlement担任Président à mortier,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称他为“波尔多郡议会议长”,其实他是波尔多高等法院的一位庭长。庞冠群近作《司法与王权——法国绝对君主制下的高等法院》,是我国学者有关法国高等法院...[查看详细]

  • 邓滢雪:日本学者的奥斯曼帝国史新解
    邓滢雪:日本学者的奥斯曼帝国史新解

    (首发)   2018年是奥斯曼帝国解体100周年,奥斯曼帝国历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期,西方学者有关奥斯曼帝国史著作已有数十部被介绍和翻译到国内。如果说,欧洲学者研究奥斯曼帝国是因为这个帝国的领土包括东欧,并与欧洲大国多次进行较量,使得欧洲史和奥斯曼帝国史无法截然分开,那么,远在亚洲东部的日本,有学者研究奥斯曼帝国,只能是出于兴趣或者是了解世界历史整体的需要。就像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一样,研究奥斯曼帝国完全是探究“外国史”,少了一份历史亲近感,却多了一份由距离带来的客观性和宏观视野。   日本东京...[查看详细]

  • 张旭鹏:在疑与信之间:怀疑者多马的启示
    张旭鹏:在疑与信之间:怀疑者多马的启示

      《怀疑者多马》   [美]格伦·W. 莫斯特 著   赵画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6月出版   328页,48.00元   多年以后,当多马在印度传教时,他依然会想起那个晚上他当众将自己的手探入耶稣肋旁的情景。作为耶稣的门徒,多马不似彼得、雅各,因舍生取义而最终封圣;也不像马太、约翰,以记录耶稣的生平和言行而名垂史册。多马之所以被人铭记,皆因他的怀疑,他对耶稣复活真实性的怀疑。   其实,面对耶稣的复活,其他门徒也有疑惑甚至不解。但当他们看到耶稣现身,听到耶稣说话,并将手脚给他们看,这怀...[查看详细]

  • 侯深:怀旧与救赎 ——《帝国之河》中上演的现代性
    侯深:怀旧与救赎 ——《帝国之河》中上演的现代性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8年8月29日13版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历史的生态学畅想”   作者:侯深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一本经典性著作往往为它的读者提供不同的阅读路径。《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是标志着环境史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经典,它在1985年初版,迄今已过30余年,但是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引发过各种各样的争论。在这部书中,沃斯特将美国西部称为“资本主义文化的生态变体”,它的母体是美国东部湿润气候的滋养之下生成的一整套文化,它在自身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对自然产出...[查看详细]

  • 《历史上的中法大学(1920-1950)》法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
    《历史上的中法大学(1920-1950)》法文版在海外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法国巴黎友丰出版社合作的《历史上的中法大学(1920-1950)》法文版在海外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作序,由端木美、张文大、许睢宁三位作者完成。   该书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存在于中国的一所大学——北京中法大学,由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留法前辈李石曾等创建。它缘起于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诞生于1920年的古都北京,经历了抗日战争中的南迁和胜利后的北归,迎接了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停办...[查看详细]

  • 黄艳红评《司法与王权》︱旧制度政治生态的诊断书
    黄艳红评《司法与王权》︱旧制度政治生态的诊断书

    (来源:澎湃新闻)   《司法与王权——法国绝对君主制下的高等法院》   庞冠群著   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278页,55.00元   法国大革命“主要是一场带有社会后果的政治革命,而不是带有政治后果的社会革命”,这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革命史研究中的“修正主义”学者乔治·泰勒(George V. Taylor)的一个论断。当代的研究者,不管是否赞同泰勒的论断,都已经不再仅仅从社会经济演变的角度去分析这场革命,尤其是它的起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文化研究一度成为法国革命史研究的主流,随之带动了对旧制度末期...[查看详细]

  • 魏涛:约瑟夫·康拉德与他“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
    魏涛:约瑟夫·康拉德与他“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

    (来源:澎湃新闻)   波兰裔英国作家和短篇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生颇具传奇。1857年12月3日,康拉德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乌克兰,其父母因为民族主义立场而被沙俄政府流放。11岁时,由于父母死于政治迫害,康拉德成为孤儿,并由叔叔抚养成人。1874年, 康拉德加入法国海上商船船队,并以水手的身份随船出行。在随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前往加勒比海地区、非洲的刚果、马来西亚、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不仅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亲眼目睹欧美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结束海上漂...[查看详细]

  • 吕厚量:带领我认识人性的三部著作

    (来源:《南方周末》2020年1月30日第24版)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认为尽管史学可以有保存记忆、提供借鉴、经世致用、消遣娱乐等种种功用,它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历史情境中的人,它追求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研究历史来理解和把握人性,探索由人类构成的社会产生、延续与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因此,我将《双城记》《蒙塔尤》和《罗马革命》列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书,理由是它们都在引导我思考、理解人性的过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双城记》:人性的邪恶与纯真   狄更斯的《双城记》是我在初中时代最早接触的世界文...[查看详细]

  • 解码英语历史1600年
    解码英语历史1600年

      石毅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4日 05版)   《英语帝国:从部落到全球1600年》 李亚丽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是外语使用者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中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国更是英语学习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了解、借鉴英语如何绝处逢生,意义不凡。在过去不到1600年时间里,英语从偏居一隅的日耳曼部落语言,跻身最新世界通用语之列。西学东渐的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为学英语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济成本。那么,英语究竟是一门什么语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今年1月初,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