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追思椿年老师
2018-12-19
张椿年老师驾鹤西去已经一年了,但人们却很少有他“走了”这样的感觉。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一些同行或友人见面时,经常会提起他,好像他仍生活、工作在大家之间。但斯人已逝,毕竟是事实,这时大家往往会回忆起“好人”椿年,通过对平凡的往事的回忆,表达对他的怀念。“好人”,似是一个简单、宽泛的评价,但每个人都有丰富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内容。
自197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世界历史系的研究生,则是由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招生、讲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日常考核、学位答辩,直至毕业分配。椿年当时是世界史所的副所长,兼任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的系主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史所和社科院的各个研究所一样,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科研工作,刚刚恢复科研工作的世界史所百废待兴,要克服许多困难,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椿年老师并没有因此放松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当时最困难的是世界历史系缺少各个专业的师资,授课教师能否配齐,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在椿年的努力下,不仅动员了世界史所的专家“出山”,而且还聘请了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垚(北京大学)、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等名师授课。当时,东城东总布胡同19号后院,即世界历史系教室的所在地,在高校小有名气。每当所内外的导师在此有讲座时,高校世界史专业的研究生经常慕名前来听讲,小院子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至于椿年老师如何克服困难,使世界历史系自建系开始就有一个高的起点,顺利地完成每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他却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大家自然也不得而知。但人们至今始终不忘的,是他为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忙碌的身影。
我有幸和椿年老师在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共事十多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国家项目的评审,每年评审工作开始后,各个学科的工作都十分紧张,世界史学科也不例外,但历年世界史学科的评议工作每年都顺利进行,屡屡受到社科规划办的表扬。但这并不是说世界史学科评议中没有矛盾,没有遇到棘手的问题。椿年老师是世界史学科评议组的副组长之一,评议审工作出现问题时,多是由他出面妥善解决。在他真诚、积极的努力下,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家都能顾全学科建设的大局,通过坦诚的“协商”,较顺利地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所以能够成为“模范组”,成为让大家都放心的组,椿年老师功不可没。椿年老师解决问题表现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公开、公平、公正,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椿年老师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它一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在繁荣中国历史科学的伟大事业中,椿年老师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辉宏大厦上,他留下的一砖一瓦,将永远为人们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