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成就的真切感受
2022-07-11
身为当代的中国公民,我们有幸成为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行的亲历者、参与者,甚至在某些方面也是贡献者之一,对此我个人感到非常荣耀。我想从三个角度谈一谈党的十八大以来,个人对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的真切感受、真实看法和真心认同。
视角一:观看三部影视剧引发的感受
我想先谈的一个角度,属于文化建设领域——三部影视剧引发的感受。最近因疫情不便外出的缘故,身居家中终日伏案的我插空通过网络陆续看了三部电视连续剧,一部是2021年播出的《突围》,改编自周梅森创作的长篇小说《人民的财产》;另一部是2022年播出的《警察荣誉》;第三部是2021年播出的《王牌部队》。在网上,年轻人给《突围》的评分是8.6分;给《警察荣誉》的评分是8.7分;给《王牌部队》的评分是9.3至9.1分,这些评分都较高甚至很高。当下的年轻人(特别是上下班途中乘坐公共交通的青年)通常习惯于用手机看电视剧,所以这三个评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今天的年轻人主体的情感倾向,以及他(她)们个人所信守的价值观的取舍。
电视剧《突围》讲的是,自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从严治党过程中,我们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如何突破腐败的围攻以及经济发展遇到的困境,而最终实现健康发展的故事。《警察荣誉》将镜头下沉到社会的最基层,通过对公安战线的基层警察——派出所普通警员与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互动和社会治安等案件的处理,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发生的全方位变化和进步。《王牌部队》则是以40年时空的历史跨度,通过基于真实原型的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区集团军将士群像的令人信服地描写,展示了自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以来,我国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的严峻挑战,主动采取的一系列军队改革和军事变革。整部故事源自于生活的真实,很值得一看,所以观看中的我深深沉浸在剧情里,不禁思绪万千、感受多多……由此我产生了以下这些感想。
三个电视剧从不同侧面反映的是我们新时代的风貌。第一个是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通过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实现的政治生态新风貌;第二个是基于国家治理建立起来的经济生态新风貌,包括成效显著的经济治理和经济发展;第三个是社会生态新风貌的建立,包括基于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变化;第四个是文化生态新风貌的构建,它反映了文化治理及与之相关的多方面变化和成就;第五个就是精神生态新风貌,包括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建设等内容。
进而言之,上述新时代新风貌最为根本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新时代的经济,它在十八大以来的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表述——腾飞、强盛、持续发展。这种持续发展劲头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特别是在2020年至今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充分展示出新时代我国经济的特有生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其次是新时代的政治——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发展。这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到三点上:(1)讲党性,讲原则,讲理想,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依法治国,讲依法行政;(3)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协商民主。
总之,我个人的感受是,三部电视剧从三个侧面比较充分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的治国理政,为我国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安全保障。一是经济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二是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法治保障;三是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国防和军事保障。新时代的一系列巨大成就,正是在这样的治国理政中取得的。
视角二:从2013年的一则新闻报道谈起
2013年的《参考消息》曾登载过这样一篇短讯,美国媒体报道说中国网购发展领先于世界。当然,今日我国的网购领先世界早已不成新闻了,但引起作为历史研究者的我注意的是,早在2013年5月初的时候,美国的媒体就已经预测性地做出这样一个结论了。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在该年5月7日报道指出,同西方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或许在网购上是后来者,但他们现在不仅迎头赶上,而且正在超越西方人。报道称,中国人开始转向手机购物,而中国则有着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11.5亿。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实例,那就是这则报道刊发两年后的我个人的一次调查体验。2015年8月,我参加世界历史研究所承担的赴甘肃文县展开国情调研的项目,考察过程中,当地的一个乡发生的新变化格外引起我的关注。据该乡的乡长和书记介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变化是,全乡虽然没有几台电脑,但乡里的农民基本上家家都有手机(为了方便联系,外出打工的子女为家里购置)。第二个意义深远的变化就是,乡长和书记都是从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贫困县号召回乡“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提拔起来的基层干部。他们为了让山村的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了解到的山外发达地区发展情况,引导和动员部分在外务工的青年返乡帮助农户利用手机在网上开设淘宝店和微店,以便能将因交通不便滞留在大山里的当地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我问他们这样已经开网店的农户大概有多少,他们告诉我各村都有不少户开网店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他们兴奋地告诉我,2014年全乡网店销售额的总和接近了800万元,2016年春节前争取达到1000万元!我听后在他们情绪的感染下也禁不住兴奋地赞叹道:这简直就是一个山乡的数字经济萌芽的兴起呀,真了不起!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一部新闻专题片报道了这样一个数字:在我国广大农村,数字经济中基于互联网的“淘宝村”模式,经历了快十年的发展,近期全国“淘宝村”数目已经达到3500多个这样的数量级。通过这样的实例我们不难感受到,新时代的基于网络建设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发展新模式——数字经济,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
这里提到的与网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新经济常态的形成,是离不开我们党中央的决策推动的。从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我们不难了解到如下的数字变化: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其目的是在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基础之上建设数据强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强调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接着在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8 项重点任务,目标是实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同样也是在2022年的1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文章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有专家就此指出,我国从大数据战略、数据生产要素等逐渐向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发展,持续强化了数据的战略意义。而我则进一步认为,正是这样一个由中央决策推动的大发展,带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日常生活各方面,包括政治管理、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化。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并持续享受着发生在新时代的这样历史性变化,而正是这样的变化,让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得以在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这就是我在开篇提到的值得大家关注和有必要好好回顾谈谈的新时代的第二个视角。
视角三: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
这第三个视角就是必须要说的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个人认为,这是最能够反映新时代成就的伟大成果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思想、方针、综合治理策略和实施政策,经实践检验被证明科学有效并获取了成功的具体体现。这个视角的个人感受,我想借助一系列的公开数据来表达。
我们新中国的扶贫和脱贫历程,国家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等都做过相关报道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就此回顾如下。
我国扶贫历程:
1949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统计,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及印度57美元的一半。
1978年,我国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
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2.6倍,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
1986年,我国制定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1994年,制定并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0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2007年,绝对贫困标准调整为785元,低收入标准调整为1067元。截至当年年底,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
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而为一,统一为年人均收入1067元(此后标准逐年调整),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
2010年,扶贫标准为年人均收入低于1274元,在此标准下贫困人口为2688万。
2011年,我国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根据新标准,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
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对扶贫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
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随后,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关于精准扶贫等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到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规制。以“精准扶贫”为标示的新式扶贫开发,在全国逐渐开展和实施起来。(摘自:“‘精准扶贫’是怎么提出的?”人民出版社公号2020-04-05 20:30)
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来源于新华网公号)
结语:新时代核心所在和我们能为这个时代再做些什么
综上所述三个角度,我想是能够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我认为,在新时代里最为关键的核心举措,就是通过从严治党对我国政治生态的自洁和完善;就是通过从严治党来确保国家治理及各方面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有效实施和总目标的确切实现。
当然,历史发展是辩证地螺旋式上升的,旧的问题克服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然而,这恰恰说明国家治理是长期性的,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的、强化的和需要科学推进的过程。
由此让我联想到,我们这些离退休的老同志、老专家学者还能为当今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再做些什么呢?
在这个新时代里,我认为,我们当然不能单纯地躺在国家取得的成就上而仅成为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的分享者之一。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为国家、为当下发展着的社会力所能及地做点儿什么。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我们可以基于每个人大半生的科研积累和深入思考,主动为国家的持久昌盛富强建言献策。就治国理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贡献自己的思考成果。另外,具体到我们这些历史学者,也完全可以做一些能够发挥我们专长的事情,为发挥余热尽心尽力。例如,关于在社会上批判、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全民教育直接相关,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生态直接相关,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意义甚是重大!因此,咱们研究所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历史学者,实际上更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在从事高精尖深的专业研究的同时,我们实际上可以组织起来,拿出一部分精力和力量来做一些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性的或者称作“社会科学科普”的,有助于清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认知的工作。
我记得咱们世界历史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创办过一份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的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杂志,这份杂志的名称叫《外国史知识》。我想,在今天,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类似于辑刊(以书代刊)等方式,借助国情调研课题或在我院创新工程项目立项指南中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科普类”分类,通过立项资助途径来不定期出版一些有助于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科学科普”类通俗著述,从而让正确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科学的历史认知,占领、覆盖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呢?我认为,只要目的明确,有意识地规划、组织和配套落实,充分调动离退休老专家学者长期乃至穷尽毕生的研究积累,是能够轻而易举做到的。这就是我在此提出的一个具体建议。
(作者是世界历史研究所退休干部、研究员,根据2022年6月28日会议的发言提纲和录音补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