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于沛||新时代十年:中国史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里程碑意义

2022-10-09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十年,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史学与时代同行,加快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步伐,书写着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建构中国史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基于对100余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史学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时代潮流、时代呼唤的深刻洞察和体悟。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即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提供历史的智慧和支持。

  新时代史学十年的里程碑意义,首先是体现在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构建。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中国形态”,是指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而非“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历史理论。毋庸讳言,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不会自发形成,它的构建过程,亦即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化的过程,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内容。新时代史学十年,这一构建突出表现为体系性理论范式与知识性体系的辩证统一,尊重事实、尊重历史规律、尊重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标识性概念体系日臻完善。历史研究不回避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批批服务“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的重要成果问世。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它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其特点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这决定了建构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这就要求应全面、系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将其视为一个严密的、发展着的科学整体;马克思历史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是一个封闭的,以最后真理为其终点的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构建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国形态永远在“进行时”,未有穷期。

  新时代史学十年的里程碑意义,第二是体现在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代中国历史科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凸显了其根脉传承的史学史意义。历史不应割断,史学史同样不应割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再是中国史学中的一个流派,而成为古老的中国史学的现代形态,中国史学发展站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1911—1921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相继发生,向世界昭示了世界大变局中,中华民族空前的伟大觉醒。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正是孕育在这不可遏制的历史洪流中萌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传世之作,无论是对唯物史观的阐释,还是对远古以来中国历史的实证研究,人们都不难从中感受到中国革命脉动的回声。革命性与科学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凸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鲜明品格。但是,这一切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含有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宗教、军事、教育、科技等丰富的内容,并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撰史形式和诸多优良的治史传统,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生存、成长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自觉地汲取传统史学的积极内容。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源源融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开辟了理论创新的现实道路,推动着中国史学观念的更新。人们更真切地认识到马克思历史理论,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事实表明,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并不是冰炭不可同炉。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有机结合,实现了对传统史学革命性变革,使之在新时代与时俱化,超越时空,有机地融入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发展的洪流中。

  新时代史学十年的里程碑意义,第三是体现在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新时代的“新史学”呼之欲出。 

  古今中外的史学发展史清晰地表明: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历史科学大发展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进入崭新发展阶段,历史视野急遽开拓、历史研究的领域迅速扩大,加快了史学与自然科学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出现了一系列历史学新的分支学科,如历史社会学、文化史学、人口史学、心智史学、心理史学、新经济史学、新政治史学、口述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如果说二战后国际史坛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统历史学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一批历史学横断学科;新时代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从历史学科融合发展中,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辩证结合中,作为唯物史观新的增长点的“大历史观”应时而生,在中国史学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历史观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大历史”“大历史观”在西方史坛盛行一时,如美国大卫·克里斯蒂是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进行宏大的历史叙述。威廉·麦克尼尔等认为,这是一项可与牛顿的运动规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相媲美的伟大成就,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美籍华人黄仁宇笔下的大历史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西方史家的大历史不同。他更强调用“中前左后右”的综合方法去观察历史。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大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外国史学的积极成果,坚持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坚持历史认识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时代风云的内在关联中去研究历史,使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成长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的核心内容。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回答这些新问题,就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和发展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摆在广大史学工作者面前的时代使命。

  新时代十年我们砥砺奋进,硕果累累;在新的十年,我们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努力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于沛,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