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2022-10-2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推动了现代化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一研究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研究中的“现代”兼有上述两层意思,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中急剧转变的总体动态。现代化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在中国体现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效法欧美”“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和转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主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自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编年史就不曾中断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等所言:“在世界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向是整个东亚社会的文化巨人,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悠悠两千载,中国人表明自己拥有程度极高而造诣极深的多样文化价值,拥有控制、协调和管理幅员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的能力,拥有有效地把技术开发应用于生产的扩大并维持数倍于19世纪欧洲国家人口的组织天才”。中华文明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民族的同一性”以及“惊人的政治统一性”等明显特点也令世人赞叹。但自17世纪始,中国封建政治体制开始走向腐朽没落,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掩盖不住“落日的辉煌”。到19世纪中叶,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由盛而衰,落后于时代,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而西方列强此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继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瓜分中国,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正是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掀起了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开始了漫长的探求现代化的道路。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和无数志士仁人为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上下求索,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末新政等,但因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致力于现代化的尝试都未能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还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但都没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表明中国现代化走“效法欧美”的路行不通,中国资产阶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完成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第二个重要历史阶段。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成为新的历史选择。正如青年毛泽东所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因此,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19年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步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中国开辟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即把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发表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述及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时,再次提出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现实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其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划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时期,即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和1978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时期。奠基时期亦可称现代化的“起步时期”,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改革全面展开,恢复国民经济,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开展了大规模建设,而且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宣布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化”从此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同义词,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做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的历史转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2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特别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着质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砥砺奋进,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时期。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可逆转。中国在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及时抓住历史机遇,自觉融入世界现代化时代大潮,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从“效法欧美”到“走俄国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清晰地凸显了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代主题。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矛盾运动符合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成功走出人类历史上一条现代化新路
现代化理论源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欧,主要探索人类社会如何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的社会变革。这就是说,现代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急遽的社会变革,而是在其历史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民族心理和人文素质、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综合性的变革过程,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从他们诸多的著述中,却可通过对“现代”“现代工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现代国家政权”“现代工业”等论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这主要是:大工业生产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杠杆,世界性、社会高度分化和一体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阶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且现代化的模式也是多样的。
在美国学者C·E·布莱克等看来,现代化“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这种适应过程发源于西欧一些国家并开始产生影响,在十九、二十世纪,这些变革延伸到所有其他国家,并导致了一场影响各种人际关系的世界性转变”。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完全是基于西方的经验尤其是美国的经验提出的,鼓吹“东方停滞落后”“西方先进发达”,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是东方对西方道路的模仿和重复;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普遍道路,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世界各国都应选择的模式,这些毫不掩饰地凸显出“西方中心”理论。这种状况也反映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上。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研究是立足于本国的需要,因而着眼于本土;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则把矛头指向别人,想通过学术方式把自己的判断传输给别人”。二战后,西方急欲控制新独立的国家,控制新的世界格局,“迫切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提供新的研究方式和新的视角,‘现代化研究’于是应运而生……但西方的目标,是影响新形成国家的发展方向,用自己的形象去塑造世界”。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用了近300年时间才使10亿左右人口进入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制、总统制或议会制,政党制度是两党制或多党制,经济体制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质是以资本逻辑引导社会发展,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志改造世界,其现代化的过程是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奴役,对内压榨、剥削人民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从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的每一页,都可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罪”。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一向以自己的标准作为衡量非欧美国家“现代化”的标尺。在他们看来,“现代化”不仅要全盘引进欧美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现代科学技术,也要全盘复制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西方化”是衡量“现代化”的唯一标准,“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否认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可选择性。
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人类通往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习近平指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客观的发展规律。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和跃升,虽处于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但却成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一部分,从不曾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天生弊端,也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与体制障碍,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彻底改变世界面貌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人口规模巨大,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写了现代化的分配结构,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的公平性。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改写了现代化的内涵体系,在彻底否定西方物欲膨胀、金钱至上的现代化的同时,彰显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写了现代化的增长方式,汲取西方现代化破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教训,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发展。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改写了现代化的发展定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侵略扩张的现代化道路的彻底否定。
中国式现代化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形成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社会局面。这“五个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难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比照,清楚地显现出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欲横流的现代化、对外侵略扩张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同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统一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前景,彻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三次划时代的深刻变革:第一次是由智人演化为原始人,人类由此进入原始社会;第二次是原始社会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进入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第三次就是现代化,即农业社会经由现代化进入工业社会。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巨变。近代以来,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各国的历史条件、现实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蕴和发展特征改写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实践,完善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彻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一统天下,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创性,克服了“后发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重新标识了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孤立的产物,而是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体系中产生,在生产力革命、科学革命和交往革命,以及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等广阔的世界历史视域下展开,用事实彻底结束了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旧有逻辑。19世纪末以来,绝大部分国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更是直接采用了西方发展模式。事实表明,脱离自己的国情照抄照搬西方,甚至全盘“西化”,必将导致本国内部政治经济矛盾丛生、社会动乱,在一些国家甚至成为不断引爆民族、种族、宗教冲突的导火索,使国家陷入长期动乱,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改写了现代化的理论架构,消弭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悖论。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会不断产生并积累各种矛盾与问题。在现代化变革中保持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对立、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突出问题。这是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和物质的现代化为主导,以追求资本增殖为目标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之处,是以人为价值追求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是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妥善处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而这是以资本为驱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做到的。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其平等开放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自利排他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不断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毋庸讳言,西方现代化模式有其成功之处,但不少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现代化模式时却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方现代化的自利排他性所致。美国等西方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极力延续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不允许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发展对其提出挑战,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设置障碍、挑动事端、制造混乱,使这些国家长期陷入困境,或成为无缘现代化的观望者,或成为西方现代化秩序下的附庸。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息息相通。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相同的历史遭遇,近代都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另一方面有相同的历史任务,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取得胜利后,都面临着继续反对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加速发展民族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任务。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始终不渝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与人类致力于现代化一般规律的辩证统一,蕴含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经验和智慧。
中国以自己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本经验和成功范本,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构建世界现代化新格局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选择,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处于现代化进程末端,在世界上属于贫困国家。但是,短短70多年,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强,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中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而且满足了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有效抵御全球性经济危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从世界边缘地带日渐走近舞台中央。这一切不仅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而且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10亿。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也不过3亿多人,不及中国14亿人口的1/4。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和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文明是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基本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21世纪的中国生成,有其历史的必然。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延续、更迭和创新。在近代历史大变局中,中华文明遭遇几千年不曾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华民族从屈辱和挫败中奋起,益发显示出中华文明深沉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巨大的能量。中华文明在时代风雨的洗礼中获取新的势能,迸发出无限生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忠实继承者,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转型和升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一时黯然失色。一些人对社会主义是否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产生怀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各种弊病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主要是长期教条对待马克思主义、长期僵化对待社会主义、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长期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长期放松执政党自身建设所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国在实践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用事实证明“历史终结论”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了。社会主义制度再次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也重放异彩。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广阔空间,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憧憬的没有“文明优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的新世界息息相通。“新”鲜明地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祈望光明未来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异质于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观,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鲜明地表现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等特点。为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思考人类文明未来的中国方略。这就是全人类携手应对全球威胁和挑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对这一理论有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其基本内涵是:世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凝聚共识,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反映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诉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
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对的严峻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只有推进交流互鉴、同舟共济,加快融合发展、共赢共享,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使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让人类共享文明进步发展的积极成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对人类要走向哪里更加关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响亮回答,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