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赴吉林进行历史文化考察

2011-07-15

 

  2011年6月底至7月初,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一行7人(刘军、姜芃、景德祥、吴英、董欣洁、王凌、张文涛)赴吉林进行历史文化考察。吉林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史学理论研究室此行考察了敦化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联部分遗址、渤海国上京遗址公园,以及集安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遗迹。此次考察活动得到了通化市文化局的支持和集安市文物局、博物馆的热情接待。在听取当地学者介绍了集安市博物馆的文物和高句丽遗址研究有关情况后,双方饶有兴致地举行了一次座谈交流。

  一、国民救国军司令部遗址

  国民救国军司令部遗址位于今敦化市贤儒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旧军队的基础上,东北军民纷纷自发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与日寇展开血战,这些抗日武装后来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其中一只队伍就是原东北军营长王德林于1932年成立的“中国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任总司令,率部转战于宁安、海林、延吉、汪清等地,“给敌人以极大威胁”。这支队伍中“有许多共产党员,如:周保中、李延禄、陈翰章、李成林、胡泽民等”。其中周保中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王德林为抗日救国奔走不懈,于1938年逝世。中共中央于1939年发文悼念,称“丧失这个民族老英雄,实乃我中华民族的一个损失”。2009年,贤儒镇党委和镇政府于此地立碑,以纪念国民救国军这只英勇的抗日部队。

  二、寒葱岭抗联战绩地

  寒葱岭位于敦化南50余公里处,是松花江与牡丹江的分水岭。1939年,东北抗联名将陈翰章在这里指挥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发动了著名的寒葱岭伏击战,痛歼日寇,缴获大批物资,大振人心。昔日战场现在已经是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寒葱岭抗联战绩地立有陈翰章和抗联战士的群塑像。陈翰章少年时期投笔从戎,在东北抗日斗争中战功赫赫,被誉为“镜泊英雄”,1940年牺牲时年仅27岁。芳草青青,关东沃土埋忠骨;白云悠悠,碧血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置身于这片洒有英雄热血的黑土地上,更加感到胜利与和平得来不易,更加激发我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毅力。

  三、渤海国上京遗址公园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靺鞨人首领大祚荣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改称渤海国,号称“海东盛国”。公元926年降契丹,渤海灭亡。敦化是渤海国故都,市区内建有渤海国上京遗址公园,占地7万多平方米,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公园内立有渤海国15代王浮雕墙,墙体正面刻有15代王肖像,背面则表现渤海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生产及生活文化,堪称一条形象生动的渤海国历史文化展示长廊。唐朝诗人温庭筠曾有一首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反映了渤海国与中原地区各方面的紧密联系。

  四、高句丽王城之丸都山城

  根据世界遗产丛书《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古高句丽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共计43处”,除了五女山城遗址位于辽宁省外,“其余均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分布在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4公里的狭长的洞沟平原上”。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政权。丸都山城始建于公元3年,原名“尉那岩城”,汉建安三年(198年)扩建,改名为丸都城,也就是今天所称的丸都山城。“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国内城也是高句丽的都城之一,是“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的都城遗址”,两城相距2.5公里。丸都山城则是“高句丽时期唯一以大型宫殿为核心规划布局的山城王都”,公元四世纪逐步衰落。其以四周环山为屏障,以山谷入口为门,城内地域宽阔,南部地势平缓的坡地上为宫殿遗址,西南部还有瞭望台一座。如今烽烟远去,夏季的丸都山城遗址满目青翠,地里种着各种家常菜蔬,朴实鲜活,一派悠然祥和的田园风光。

丸都山城瞭望台遗址

集安文物局主任陪同考察丸都山城遗址

  五、将军坟——“东方金字塔”

  据有关学者考证,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将军坟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的陵墓,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积石结构陵墓。在高句丽的习俗当中,丧葬备受重视,普通人家男女结婚之后就为此准备,王族更不待言。长寿王享年98岁,在位79年。将军坟的高度为13米多,整体外观为截尖方锥形,底部接近正方形,边长31米多,内外两侧均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条垒砌,中间填充鹅卵石,从底部到顶部,石条也从大到小,上层石条咬合在下层石条的凸棱之中,以免石条发生错位。而且,将军坟外侧的四面均各放置三块护坟石,每块石重均在15吨以上,至今仍留存11块,有效地确保了陵墓的稳固。其东北部还有祭台和陪坟。高句丽人“喜莲”、“尚白”、“崇石”,在将军坟均有体现。

集安文物局主任陪同我室考察将军坟遗址

将军坟简介

  六、好太王碑——“海东第一古碑”

  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到唐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政权传28位王,存续705年。高句丽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史书,其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几乎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幸在1877年,关月山偶然发现了好太王碑,高句丽的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等才逐渐被考证和确认。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记功碑”,由好太王之子长寿王于东晋义熙十年(414年)所立,位于现今的集安太王镇大碑村。好太王碑高达6米多,碑身为一整块角砾凝灰岩修凿而成,1500多年来屹立不倒。所刻碑文为汉字(主要是隶书,也有部分篆书及楷书),现在能辨认出来的有“1590余字”。内容则主要分3个部分,一是记载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二是记载了好太王的功绩,三是记录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也是中华民族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好太王碑

  七、五盔坟5号墓壁画

  五盔坟是位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内的五座巨大的封土墓,东西向直线排列,因其形状像五个巨大头盔而得名。五盔坟5号墓是高句丽晚期壁画墓的代表之一,壁画墓一般是高句丽贵族墓葬。我们到达5号墓时地表温度较高,但随着讲解员走下墓道时立刻感到温度迅速降低。墓内石壁遍绘彩画。东西南北四壁分别绘有青龙图、白虎图、朱雀图、玄武图;抹角石上则绘有伏羲女娲图、神农氏燧人氏图,等等。墓室的盖顶石是一整块绘有五彩蟠龙图的石板,蟠龙张口吐舌,意态雄伟。壁画描绘内容丰富,形象姿态生动,色彩浓重分明,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不仅是“高句丽民族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鉴与改造”。

五盔坟5号墓入口

五盔坟5号墓简介

  这次考察活动时间虽然较短,但内容却颇为丰富,不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而且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研究契机。这次活动加深了我室同志对当地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风土人情的了解,并且通过生动的感性认识,引发了大家对文化自身发展道路、彼此间交流互动途径、文化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在边境和民族形成问题上,理论与现实、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状等很多问题的热烈讨论与思考。

  (唯物史观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 董欣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