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俄罗斯科学院索科洛夫和玛玛耶娃教授来所学术交流

2011-11-04

 

  2011年10月26日,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前副所长安德烈•索科洛夫(Андрей Соколов)教授,远东研究所纳塔利亚•玛玛耶娃(Наталья Мамаева)教授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做学术交流,两位教授分别以“斯大林主义”和“中国辛亥革命”为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交流前,张顺洪所长亲切会见了两位俄罗斯学者。俄罗斯东欧史研究室部分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索科洛夫教授是世界历史所的老朋友,曾多次来访。此次他简明扼要地讲述了当前俄罗斯国内关于斯大林主义问题研究的最新动态,介绍了由俄罗斯政治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130卷《斯大林主义史》系列丛书的总体情况,教授本人参与了其中2部著作的主要编纂工作:《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苏联时期的保密人》。同时索科洛夫教授还一直从事苏联军工综合体问题的研究,他的著作《俄罗斯及苏联国防工业综合体的历史(1900—1965)》也即将出版。

  索科洛夫教授着重谈及了在研究这些课题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和思考。一、古拉格系统集中了全国5%的劳动力,是整个苏联经济运行体系中的一分子,这就是苏联特有的“古拉格经济模式”。斯大林逝世后,由于该体系的运行效率越来越低,贝利亚首先主张取消古拉格。二、近些年来,正面评价斯大林作用的民众越来越多,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11%增长到当前的近60%。但是,不可否认斯大林体制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如个人崇拜现象、大清洗、社会运行高度指令化、经济管理高度计划性集中等。三、为苏联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图波列夫、科罗廖夫等人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科技人才的流失为国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与会人员与索科洛夫进行了积极的互动,索科洛夫就伟大卫国战争、如何评价贝利亚、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玛玛耶娃教授是中国问题专家,曾多次访华。此次她的报告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辛亥革命的主题进行的。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玛玛耶娃主要介绍了武汉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俄国内研究辛亥革命的特点,她将俄国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分成了四个阶段:1917年前帝俄时期的研究、1920-1930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研究、1940-1980年代苏联时期的研究和19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研究,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俄国内学术界研究辛亥革命的主要特点为:1.俄国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无论从广度上、深度上都有所扩展,各类专著与文章大量问世;2.不局限于对辛亥革命本身的研究,而是将辛亥革命前清朝的基本国情、资产阶级改良人士的革新思想等融入到辛亥革命的问题研究中,从审视中国近代史全貌的高度重新解读辛亥革命的性质和作用;3.充分发掘新史料、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扩大对辛亥革命研究的范围。

  玛玛耶娃教授就辛亥革命与中俄关系、尼古拉二世对辛亥革命的反应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较深入地交流和探讨。与会者通过与两位学者的积极互动,了解了俄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有助于加强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俄东室黄立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