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史研究室举办学术沙龙——张艳茹、文春美访日体会
2011-11-03
2011年10月25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举办学术沙龙。张艳茹和文春美分别就前一段时间访问日本的体会,向全室同仁做汇报。
学术沙龙由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主持。
张艳茹首先讲了一下自己的访日行程,接着介绍了自己此行的感受。今年9月12日至18日,张艳茹参加“2011年第二批中国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访日代表团”,和其他49名社科界的青年学者一起在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此次青年代表团分“中美•日美分团”和“司法分团”两个组,分别与日本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进行交流。张艳茹参加了“中美•日美分团”,该组与日本外务省、防卫省的部分青年官员进行了交流,并访问了日本贸易振兴会、东京财团、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广岛大学等机构,主要就中、日、美关系进行学术交流。9月17日,还拜访了广岛县知事,并参观了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
此次访日期间,在就“中美•日美”关系与日本官员和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张艳茹切实感到日本非常重视与美、中两国的关系。其中,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一是在“3•11大地震”后日本更加重视对美外交。新首相野田佳彦上任后,称日美关系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比往届民主党内阁更强调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在中日关系方面,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如何在东亚安全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两个国家都要面对的课题。在比较敏感的中国军费增加等问题上,双方也展开了比较坦诚的交流。
在介绍对日本的直观感受时,张艳茹着重汇报了两点。一是在日本感受到的“3•11大地震”的影响。地震后日本开始思考调整能源结构,同时号召企业和民众采取节电措施;在对外关系方面,地震后大力宣传加强日美同盟,民众对驻日美军的好感度增加。二是张艳茹结合自己两次去日本的经历,介绍了绿色日本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日本非常重视保护自然环境,除了国家和地方有很多与环境相关的立法之外,民间也有很多环保组织,环保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精神之中。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接近70%,可以说是一个绿色的国度。日本很多环保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张艳茹汇报结束后,文春美在亚非拉室进行了一个月访学日本的汇报。
文春美此次访学日本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要参加由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承办的“第一届日中年轻历史研究者暑期学习班”,另一个目的是要在东京收集与“农本主义”和战前日本满洲农业移民等相关资料。
一、介绍“第一届日中年轻历史研究者暑期学习班”
此次“第一届日中年轻历史研究者暑期学习班”是在冲绳的琉球大学进行的,不仅与中日两国从事近现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年轻学者切磋交流学习,而且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冲绳的历史、饮食、文化传统以及美军基地等。
邀请的中日双方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杨天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奎松教授、浙江大学陈红民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金光耀教授、东京大学三谷博教授、筑波大学波多野澄雄教授、丽泽大学樱井良树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牛村圭教授、琉球大学法文学部高良仓吉教授、早稻田大学刘杰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力研究员、东京大学川岛真准教授、乔治华盛顿大学杨大庆准教授、琉球大学盐出浩之准教授等,而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徐思彦和东京大学出版会阿部俊一也一同出席。中日年轻历史学者共有24人参加,每人发言20分钟,指派专家学者点评并提问讨论。涉及内容极广,囊括了从19世纪到战后的政治、经济、外交、军队、法律、户籍制度、海关交涉、 电气通信事业、宗教、伪满洲国等问题。
就这次研讨会中引起本人兴趣的几个问题简单介绍如下。
1.琉球大学法文学部高良仓吉教授发表题为“冲绳、中国学术交流现状”的演讲。据他介绍自从1985年开始至今,冲绳与福建每隔两年举办学术研讨会,由琉球大学出资委托福建师范大学整理北京档案馆的有关清代琉球关系档案,1993年出版《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第一册,《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丛书等。
2.早稻田大学刘杰教授做题为“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如何把握1930年代的日本”的报告。关于如何把握1931年九一八事变(满洲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日本,学界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①强调侵略的计划性与一贯性的“十五年战争说”,代表有鹤见俊辅、安井三吉等学者;②侵略的军部与协调的外务省;③外务大臣与外交官一方面与军部妥协,另一个方面又最大限度地牵制军部的擅自行动;④外务省内部也有积极支持侵略政策的外交官,与军部形成相互补充关系,代表学者为臼井胜美;⑤以舆论为首,日本国民支持了战争。与会学者还就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介绍东京的两个图书馆
在东京收集与“农本主义”和战前日本满洲农业移民等相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日本图书馆的方便、周到、人性化的服务留下深刻印象。借此机会想介绍两个图书馆。
1.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设立经过:1994年8月,当时的村山富市首相为纪念战后50周年,发表题为“和平友好交流计划”的讲话。在这一讲话中他谈到设立亚洲历史资料中心。1999年11月30日,在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设立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经过两年的筹备时间,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于2001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设立在内阁府所管的国立公文书馆之内。职员人数包括临时工在内总共有24人。
目的:让国内外人士能够方便利用政府收藏的档案、资料,并促进与各国的相互理解。
特色:把日本政府收藏的近现代日本与亚洲各国等关系的原始资料、档案数据化,同时制作目录(包括资料日期、标题、概括为300字),通过互联网免费向国内外公开,可以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档案、资料是由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所提供。档案、资料的年限是1868-1945年。到2011年4月底为止,已经公开2200万影像。到2013年为止,将要达到3000万影像。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网站是开放的数据库,各种搜索方式,影像很鲜明,搜索速度快。网页除了日文外,也有英文、中文以及韩文选择,搜索时仅限日文与英文。
2.台东区立中央图书馆(台东区生涯学习中心)
我最常去的当属台东区立中央图书馆(台东区生涯学习中心),因为它与我所住的旅馆比较近,而且今年夏天在日本也是数得上的酷暑,又因为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导致供电不足,全国实行“节电”,旅馆空调设定为28度比较闷热,所以我基本上逃到台东区立中央图书馆避暑,同时收集资料看书。日本人的读书热情极高。外国图书、杂志也较多。服务丰富周到,对盲人阅读有朗读录音图书、盲文书刊等的外借,对体力欠佳不能自由进出图书馆的读者,馆内工作人员可以邮送到读者家中,供其想借的图书、杂志、报纸和音像制品。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人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就能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距还相当大,如何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让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读书、深造将是今后我们提高文化实力的关键。
在张艳茹和文春美发言结束后,大家就中日美关系及近期日本学术界动态等展开了讨论。
最后,毕健康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说,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事业十分关键。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决定中国日本史研究和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性。走出国门,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有利于我们的日本史研究。我们要努力促进对外学术交流。研究室要经常开展研讨。今天的学术沙龙气氛热烈,互动良好。我们要保持这种活力,推进研究工作。
(亚非拉史研究室张艳茹、文春美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