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举行“拉丁铭文学与罗马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1-10-24

  2011年10月13日,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举行“拉丁铭文学与罗马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徐建新研究员主持。来自美国德堡大学(DePauw University)古典学系的刘津渝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教授、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杨巨平教授、叶民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王大庆副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姜波副研究员、《世界历史》编辑部国洪更副研究员,以及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的全体成员、博士后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讨论。

  刘津渝首先介绍拉丁铭文学这门辅助学科的发展历史:16世纪,欧洲的博古学家开始收集、摹绘、抄写碑铭,但同时也出现不少被篡改或伪造的碑铭文物。从19世纪蒙森主持编纂《拉丁铭文集成》开始,拉丁铭文学进入科学研究阶段,从此大规模整理、研究、出版工作正式展开。她还介绍了这门学科在美国和欧洲的发展状况;主要国际学术组织;重要的铭文检索工具书和电子资源等。此外,她还介绍了拉丁铭文的分类方法,作为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她认为,铭文资料具有补充和印证文学文献的不足,提供从社会下层以及地方看历史的新视角,为姓名学和人口学提供宝贵资源,展示拉丁语、希腊语的日常语法等功能。不过,铭文史料存在时代分布不均、断代难、辨字难和铭文偏见等问题。最后,她展示了大量罗马碑铭的实物照片,示范如何释读铭文,分析其语言风格、书写特色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貌。

  与会学者围绕报告展开讨论。郭小凌说,罗马碑铭中的“除名”制度——把罪犯的名字和形象从官方纪念物中抹掉是一种“记忆惩罚”,说明碑铭同史书一样,都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杨巨平和王大庆同刘津渝就希腊铭文与罗马帝国时期铭文的区别交换了意见。徐建新阐述了中国金石学的传统摹拓技术、书法艺术、形制的历史演变与希腊、拉丁铭文学的不同特点。郭方说,罗马碑铭从古朴的“牡牛体”发展到庄严、精美的“图拉真纪功柱”铭文,拉丁铭文字体和形制的演变不仅具有美学研究价值,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罗马历史与社会的变迁,很值得研究。易建平对铭文的界定和分类标准提出疑问,认为那些并非刻写于金属和石材上的文字——例如庞贝城的墙上“涂鸦”,亦被称为 “铭文”似乎不妥,应寻找更适当的汉字来表述。叶民对4世纪以后罗马捐赠铭文数量减少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反映了捐赠阶层的委缩。针对罗马共和时期前两个世纪缺乏文献和铭文史料的情况,胡玉娟提出,利用大量出土的非拉丁铭文材料,也许是重构罗马早期史的希望所在。学者们还就秦汉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的官方碑铭的不同特点与功能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希腊、拉丁铭文史料对古希腊、罗马史研究非常重要,但希腊、拉丁铭文学目前在国内尚属缺门学科,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很大。今后需要大力普及,争取早日开展深入研究。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胡玉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