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所亚非拉史研究室举行学科前沿问题学术会议
2012-09-06

亚非拉史研究室举行学科前沿问题学术会议

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
2012年8月22日至23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史研究室依托亚洲史、非洲史和拉美史三个二级学科举行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近年来亚非拉史研究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会议邀请的嘉宾有北京大学王红生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京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郝名玮研究员。亚洲史、非洲史和拉美史学科成员参加了会议。

亚非拉史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
会议由亚非拉史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主持。

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
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评介了近年国内日本史研究的新动向。首先,从研究力量的变化与资源配置看,呈现出规模扩大、队伍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有组织研究弱化的局面。研究力量的分布呈现7111的特征,即70%的人员分布在高校、10%在社科院系统、10%在政府调研部门、10%在新闻媒体。与此同时,与10年前一样,三大直辖市仍旧是研究力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组织研究呈现弱化趋势,表现为绝对实体和省市相关学会数量减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0年高校实行学院制改革严重冲击了高校研究实体,研究所和系从大学的二级机构降级为三级机构。其次,研究视角发生明显的转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学习日本”是研究的主流。相反,最近10年则以汲取日本发展的教训,批判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等负面问题研究为主。针对中日关系阴暗面的成果增多,如南京大屠杀问题、劳工问题、慰安妇问题、细菌战问题、领土领海争端问题、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日本民族主义发展问题等。第三,从发表的成果看,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具体表现为:系列研究丛书涌现,如日本文化研究丛书、日本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基础资料积累亦有突破,如《南京大屠杀资料集》。第四,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基础理论研究遭到忽视,跟风式研究增多;二是研究力量地区分配不合理,单兵作战问题突出;三是主要从事日语教学的人员和研究人员各自为政;四是学术研究人员仍显不足。
关于日本史研究的前沿问题,杨栋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需要加强中日关系史研究。要把中日关系史放在东亚地区的宏大视阈进行考察,开展长时段综合研究。日本发展道路问题,同样值得进一步探讨。日本在经济发展上,经历了2个年代的颓势(所谓“失去的十年”),而且首相更迭频仍,但日本社会稳而未乱。日本保持社会稳定的机制恐怕值得思考、研究。日本战后改革的成效,不容轻易否定。

北京大学王红生教授
北京大学王红生教授对国内印度史研究“不景气”感到失望。他说,我国的印度史研究由强而弱,出现了某种倒退。具体表现是,实体研究机构削弱甚至解散,缺乏领军人物和权威学术研究机构。
王红生教授把重点放在印度的印度史研究新动向上。他说,印度史研究发生了重要变化,这就是研究范式的转换。过去半个世纪,印度史学范式的转换经历了殖民主义史学、民族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今天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史学等阶段。接着,他归纳出印度史学的十个焦点问题或核心问题:第一,殖民统治与印度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即如何评价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作用;第二,种姓与阶级的问题;第三,殖民地时期印度思想发展问题;第四,民族主义(Indian nationalism or Hindo nationalism)发展问题;第五,印度发展模式问题;第六,印度封建主义问题;第七,关于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第八,印度庶民问题;第九,印度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第十,印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问题。
那么,我们从印度的印度史研究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王教授说,第一个启示是如何与西方史学接轨的问题。印度英语普及得好,印度历史学者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几乎没有语言障碍。印度史学者借鉴西方史学方法,但自主意识也很强,努力构建自己的学派,东方学者自己的学派。第二,如何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印度,马克思主义史学处于主导(dominant)地位。印度出版了一本新书《印度的过渡与转型》,努力寻找印度发展方向。第三,跨学科研究方法。印度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重视田野调查,以及档案和考古资料的运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郝名玮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郝名玮研究员总结了近年来拉美史研究的特征。他说,近年来国内拉美史研究有所退化,研究重点从独立解放运动史向现当代史转变。作为一种史学思潮,现代化视角同样影响到拉美史研究,不仅有专门以现代化视角写作的专题著作问世,而且现代化视角在通史写作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退休外交官写史成为中拉关系史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如曾任大使黄子良写作的《中拉建交纪实》。
关于拉美研究的前沿问题,郝名玮研究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拉美是新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要高度重视对后新自由主义、后发展主义的研究。拉美一体化、玛雅文明研究勃然兴起,据说已经破译了80%的玛雅文字。拉美左派的兴起同样值得关注。美国学术界重视美洲三大文明的研究,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企图以美国为中心书写新版全球史,撰写以美国为旗帜的美洲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还说,如果我们不忽视当前的中东乱局,那么,拉美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就值得进一步探讨。中东乱而拉美稳,原因何在?此外,拉美史学的民族主义和拉美政治文化也值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京烈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京烈研究员以“从历史学视阈解读中东”为题,就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历史研究若不能为现实服务,就可能成为“死学”。总体上看,我国的中东史研究相当薄弱。
王京烈研究员以当前仍在延烧中的中东乱局为切入点,就二战以来中东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把当前的中东乱局放在现代化转型的视野中进行考察,提出中东的商品经济仍处于发展之中,出现信仰和道德危机的判断。从政治层面看,就是从传统专制主义时期向现代民主分权时期过渡。不少中东国家尚未完成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整合。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就游离于中东其他国家之外。其次,从政教关系看,中东穆斯林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伊斯兰教承载了太多的非宗教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东处于欧洲三、四百年前的发展阶段,需要一场宗教改革。再次,中东经济处于相对落后阶段。“食利国家”买来现代化,矛盾多而且集中爆发,危机不断,此起彼伏。当前的中东变局,是以民生为诉求,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运动。西方国家的干预,使中东局势更加混乱。
毕健康研究员首先感谢和欢迎各位嘉宾、研究室同仁和张顺洪所长的光临。他说,亚非拉史研究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看似简单,易于梳理和归纳,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是找寻下一步学术生长点的问题。无论是作为研究人员个体,还是作为一个团队,都需要较好地把握学术发展动态,从而抢占学术高地。同时,只有进行长期的学术积累,才能高屋建瓴地认识和把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沿动态。我们邀请的嘉宾,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从事专业研究数十年的知名学者。他们的智慧宏论,必将促进亚非拉室的工作,推动亚洲史、非洲史和拉美史学科建设与发展。
张顺洪研究员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说今天的会议形式很好,信息量大,很受启发。各位嘉宾的发言,有思想,有深度。亚非拉室的同志们要认真领会各位专家的发言,随时向学术界的同仁和老师请教,在学术上不断进步。
(世界历史所亚非拉室杭聪、毕健康供稿 许亮提供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