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研究室与《世界历史》编辑部赴台大进行学术交流
2013-03-22

2013年3月5日,在所党委书记赵文洪研究员和任长海副所长的带领下,史学理论研究室与《世界历史》编辑部部分同志与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于2005年成立,主要研究方向是东亚文明,目标在于整合提升人文社会诸学科的力量,深入理解东亚文明的核心价值,加强东亚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对话。该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出版了《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东亚儒学研究丛书》、《东亚儒学资料丛书》等100多部著作,同时办有杂志《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在学术交流中,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唐格理副院长与赵文洪书记分别致辞,宾主双方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参加学术交流成员的基本情况。台湾大学前副校长包宗和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台湾大学的概况。双方就学术刊物的组稿、编辑、审读、修改等若干技术问题交流了经验,并一致认为《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与《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之间应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提高办刊质量之方法。我所刘军研究员、景德祥研究员、王旭东研究员分别作了演讲。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提交了论文。
刘军研究员的演讲题目为“加拿大劳工史研究发展变化与特点”。他从劳工问题的历史变化、学术研究的介入与特点等几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工会不同于一般利益集团,其历史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社会反抗运动演变为一种法定的组织制度,基本稳定着经济和社会秩序。
景德祥研究员的题目为“20世纪的德国史学”。他认为19世纪与20世纪的德国史学史,是德国民族史学的兴衰史。决定德国史学发展走向的是这一时期德意志民族大起大落的政治历史。19世纪晚期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决定了德意志民族史学的崛起,20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民族的灾难历史决定了德意志民族史学必然在20世纪下半叶走向衰落。二战后德国历史科学的主题不可能继续是德意志民族的光辉历史,只能是反思本民族为什么会走上纳粹主义的灾难与罪恶之路。
王旭东研究员的题目为“信息史学的理论建构:从概念定义、研究纲领,到方法论实践”。他阐述了信息史学的定义,其产生的信息时代背景、国际科学界一些学科针对信息社会来临所做的“信息转向”响应,以及在前期相关探索过程中初步形成的主要的信息史学观点。 他将“信息史学”定义为: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其诠释,抽象/解构到信息层面,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信息理论/信息科学/信息化应用等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研究探讨历史学领域里的诸种问题(包括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主客体,历史的定性、定量、关系和作用,历史表述的过程和结论的呈现等)的一门新兴学问,或正在形成中的交叉/分支学科。历史的本原是信息,没有了信息,历史便无以存在。
黄俊杰教授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儒家人文精神”。他认为,传统中国史学的特质有二:其一是时间感极为深刻,从时间中提炼“超时间”的道德规律或行为准则,史学是忧患的学问;其二是传统史学以经世为其目标。传统史学中,事实与价值是一种辩证关系,事实并非是赤裸裸的事实,事实与价值互相渗透,价值潜藏在事实之中。历史书写的特征是寓褒贬、臧否人物、重视正统性、从历史事实中提炼历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传统中国史学是道德学或伦理学,历史隐含着永恒常道,历史正为了提炼常道而存在,这是一种静态而非动态的价值观。

台湾大学校园

参观校园

台大合影
(张文涛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