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世界历史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赴上海进行学术交流

2013-06-18

 2013年5月19日—23日,世界历史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以下简称古代室)徐建新研究员、刘健研究员等5位同志组赴上海与上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相关院系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博物馆及周边地区文化古迹。

座谈会会场

交换研究成果

 首先访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处长陈恒教授、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世界史学科裔昭印教授、张忠祥教授、徐善伟教授、洪庆明副教授、李尚君副教授等学者的热情接待。

徐建新研究员发言

 在学术交流座谈会上,徐建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世界史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指出世界史所古代史研究室在学科建设中,以古代世界的制度史作为研究重点,既鼓励每个科研人员个人的专题研究,同时也强调对一些具有共通性的历史问题进行集体探讨。《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等便是这种集体研究的成果。今后,世界史所古代史研究室将继续沿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集中研究室科研人员的力量,并邀请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宗教礼仪制度、古代国家形成与发展史等重要课题展开研究。

裔昭印教授发言

 裔昭印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建设情况,指出非洲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是其学科建设的重点,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该学科目前致力于将上述几个方向的研究力量统合到社会文化史这一主线上来,开展多角度、多学科、多机构的协同创新研究。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文化与社会性别史、城市文化史、西方政治民主潜在的文化因素等。其学科发展的方向旨在打造国内的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基地。

陈恒教授发言

 陈恒教授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中心建立芒福德研究基地的计划,阐述了他主持创办《世界历史评论》等期刊杂志的想法,并希望与世界史所学者开展多渠道的合作。

张忠祥教授发言

 张忠祥教授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情况,指出该中心关注非洲当代历史问题和中非关系,以非洲经济、南部非洲历史、非洲区域性经济组织等为研究重点,将其主办的《非洲经济评论》作为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以期推动中国非洲史的研究。

  在学术座谈会上,双方学者从目前各自的研究课题出发,探讨了社会宗教文化等研究领域的问题,交流了相关问题的学术前沿信息。徐建新研究员围绕宗教礼仪制度与王权的关系做了发言,指出宗教仪式、宗教庆典等活动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具有普遍性。然而以往的研究不太重视宗教礼仪制度对国家权力的影响,实际上宗教礼仪制度在国家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古代统治阶级强化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起到了加深民族认同感、凝聚社会力量、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

刘健研究员发言

 刘健研究员介绍了其关于古代西亚区域整体史研究的研究与思考。她将古代西亚划分为12个区域,根据文明、国家和疆域等因素将这些区域区分为核心区、次核心区及边缘区,经过史前时期、史前末期、早期国家时期、专制王国时期、帝国时期等不同阶段的变迁,西亚逐渐由区域走向整体。这个演变过程体现在物质交流、文化交流、移民活动和国家体制等方面,尤以物质交流为核心。这样的研究对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次生国家、移民、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活动等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郭子林副研究员发言

 郭子林副研究员简单叙述了古埃及塞德节的六个阶段和重要仪式,认为该节日与古埃及王权统治的历史保持一致,法老往往根据政治需要举办塞德节。塞德节通过各种仪式和隆重的仪式场面与氛围,使法老的既定王权统治和权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和强化,强化“君权神授”理论,再次确认法老的各种权力,更新法老统治,使王权统治以新的面貌继续下去。

邢颖博士发言

 邢颖博士认为,学界以往较多关注奥林匹亚节的泛希腊特征,忽视了城邦结构对其运作的重要意义。她从希腊城邦对奥林匹亚节的参与、伊利斯城邦对节日的管理以及节日的泛希腊性和城邦框架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入手,阐释了奥林匹亚节与希腊城邦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认为奥林匹亚节虽是泛希腊的节日,但仍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内在组成部分,并非超然于城邦体系之外的宗教节日。

孙泓博士发言 

孙泓博士以东北亚地区出土的大量具有西方特色的生活器皿为根据,从器型、纹饰、材质等三个方面探讨古代西方文化传入东北亚地区及其本土化的问题。认为本土化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是从仿制、吸收、改造、融合到创新、再传播的循环往复。这种本土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还涉及到了国家组织、移民、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在本土化过程中的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裔昭印教授指出,上述几位学者在阐述宗教仪式与王权的过程中,突出了仪式的世俗性,强调了仪式之于王权的作用。她认为,无论宗教仪式,还是公民集体的节日和庆典,都具有祭祀神灵、宣传美德、强化公民认同等作用。根据新文化史的理论,仪式是表象,这种表象背后隐藏着大量政治、文化和社会信息,因而宗教仪式的研究范围应该是很广阔的。她认为区域整体史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是对沃勒斯坦理论的发展,对于加深古代区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当然在如何关照中心区与次中心区以及边缘区的方面,研究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文化传播本身是区域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徐善伟教授发言

 徐善伟教授认为,宗教仪式具有大众化和普遍性的特点,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不仅与王权有关,还与社会其他问题相关。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世俗与宗教的相互斗争,这对于宗教仪式与王权之间关系的理解有一定意义。他认为在区域整体史的研究中应注意语言和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更多的是文化的改造或调解,或者是李约瑟所说的“激发性创造”,似乎比“创新”表达的情境更合适;文化传播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洪庆明副教授从法国大革命的视角阐述了时间与历史的关系,认为时间本身是一种制度,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等人提出的长时段模式等体现的是时间的线性特征,实际上时间具有很多结点,例如节日,这些时间的结点体现了时间与社会、文化、政治权力等的关系。

  李尚君副教授从演说的角度考察了古希腊政治文化,认为随着学术界对演说看法的转变,演说成为研究古希腊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依据。演说作为一种仪式,独立于日常生活,对社会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到雅典民众的认知和城邦的政治行为,甚至可以说,演说是雅典民主政治权力的实际依托。

  最后,徐建新研究员和裔昭印教授分别进行总结。两位专家肯定了古代宗教礼仪制度对于政治制度史和新文化史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双方学者已经在政治制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研究成果和观点互有很大启发。

访问复旦大学

 此外,世界史专家一行还与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座谈。徐建新研究员介绍了世界史所古代室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情况。复旦大学历史系黄洋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世界古代史等学科建设情况。吴晓群教授、张翔教授、周兵副教授、夏洞奇副教授、欧阳晓莉副教授、钱静怡博士等参加座谈,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情况,并与世界史所学者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此次学术访问,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同仁对上海师范大学与和复旦大学的世界史学科的学术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双方学者在交流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获得了更多学术前沿信息,也发现了未来可继续相互交流的学术领域和课题,达到了访问的预期目的。

(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 郭子林 邢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