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 [中][小] 打印

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举行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2013-09-06

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举行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

 

与会专家学者

  2013年8月22~23日,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举行学术会议,探讨亚非拉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会议邀请的主讲嘉宾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蓝、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徐建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研究员袁东振。他们分别从方法论和专题研究角度,做长篇报告,并与亚非拉美史研究室科研人员开展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其中,徐蓝和徐建新的报告侧重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袁东振则重点分析拉美政治发展问题。

  会议由亚洲史学科、非洲史学科和拉美史学科共同举办。

  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召集会议。

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

  徐蓝主要围绕史学研究的目的、如何选择课题、学术史的梳理等问题展开阐述。

  徐蓝老师认为,古代人从事学术的目的,与我们今天不一样。古代人做学术是出于爱好,不为稻粮谋,当时的学术研究是阳春白雪。今天许多人做学术仅仅为稻粮谋,导致学术研究中出现诸多功利现象。

  针对选择课题,徐蓝老师认为,首先,个人要确立长远的研究方向,一个可以穷其一生来研究的课题。个人可以参加集体课题,但同时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因为这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所在。其次,如何选择一个能开拓下去的课题?历史研究要有宏观视野,即放在世界视野之下,在世界历史纵横交错的发展网络之中寻找节点,现在又叫全球史观。同时,还要有区域的视野,既上、下、左、右看历史。其三,独立研究时如何选择课题?课题从读书中来,读书包括泛读加精读。其四,史学研究要选择重大选题,要在大的历史发展过程寻找重要的节点,这样的史学选题更有意义,可以提炼出极具价值的论点,总结过去,昭示未来。其五,值得注意的是,没人研究的题目或是没有太大意义,或是缺乏资料没法进行研究。一些题目虽然已经有研究但研究不足,补充不足之处,在不足之处上突进,这样的选题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

  关于学术史的梳理,徐蓝老师一针见血指出,如果我们不去梳理学术史,怎么知道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而这个不足点恰恰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突破点。

  关于史料运用问题。史学就是要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史料不等同历史。不能只迷信档案,反对只用档案资料,因为档案是经过挑选后解密的。中国学者查找材料有一个路径,既从读西方人著作中先找到材料的来源,再去找到档案,然后会发现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角度。

  就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徐蓝老师认为,个案问题串起来就是总体研究。从个案研究做起,然后做中观研究,最后做宏观研究。

  读书是研究过程,写论文是展现个人的研究成果。徐蓝老师认为,论文写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搜集史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其次,提出论点。经过对史料的考证、分析和归纳,从史料中总结提炼出观点,从论点出发来撰写论文。其三,确立研究视角。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大事年表,以便理清事件发展脉络,及其与周围事件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史的角度看待国别史。其四、文章的开头放在整个文章最后来写。其五,一篇好文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是什么(梳理历史过程)?为什么(寻找原因)?为什么的为什么(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徐蓝老师认为,高校教师的科研题目从课堂上来,而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课题从读书来,可见,读书对于研究者的重要性。

  徐蓝老师十分强调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她认为,唯物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她专门列出了几种必读的马恩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她还强调要学习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

  徐建新研究员首先就如何保持旺盛的学术研究热情,谈了如下几点体会:(1)保持学术热情与如何看待学问本身有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才可能在研究中有所收获。(2)保持研究热情与自身的学术理想有关。一个研究者想要有所作为,应该有学术“欲望”和“野心”(也就是自己的学术理想)。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工作性质,学术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往往与商业产品不能相比,把“学术梦想变成现实”并不意味着能够把“学术梦想变成现金”。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科研成果可能一文不值。但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整个人类发展和传承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价值又是无价的。(3)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关键,同时还需要不断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让自己每天有“小满足”,同时又有“大不满足”。就目前的研究环境和条件而言,30岁至50岁之间的研究经历和学术积累十分重要。这段时间里,要努力梳理和搞清楚专业领域中的主要问题点、主要事实和主要理论概念。30岁至50岁抓紧了,50岁以后写文章才会游刃有余。(4)保持学术研究热情与频繁不断的开放性的学术交流有关。学者要努力与所内外、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长期的封闭性研究可能会带来学术研究的停滞。正如贝弗里奇所说:“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热衷于一项别人毫不关心的课题。”总之,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方式不宜提倡。

  关于加强唯物史观和史学方法论的学习。在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中不能用生搬硬套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该努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检验、证明、丰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理论学习还包括对史学方法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用历史学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来思考历史问题。方法论的学习可以由浅入深,推荐阅读以下几种参考书和文章:贝弗里奇的《科学研究的艺术》;李剑鸣的《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严耕望的《治史三书》;邓小南的《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关于研究中的“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精”与“博通”的关系是一个正比关系。学术直觉和问题意识来自大量阅读,要多看书。阅读还包括“看闲书”,不一定是专业研究的书籍,不一定要带着课题去看书。通过大量和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培养和提高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直觉。

  关于史料与史实问题。徐建新老师认为,在历史认识中,史料是联系过去和现在唯一的桥梁。但是史料往往并不等于研究中的证据本身。从史料到研究证据之间还存在一个称作“史料操作”的分析环节,需要经过分析、批判、解析,让史料成为不容推翻的研究证据。

  关于学习外语。徐建新老师认为,要把研究对象国语言当语言来学,不可把外语仅当做工具来学。外语中包含了他国的文化、社会价值观和外国学者的思维习惯,只有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外语的原意,才能从中了解外国学者的真实想法。

  关于写文章。徐建新认为,理想的好文章的风格是:平实、稳重、典雅且有思想。要写好一篇文章,要“无孔不入”,即尽可能多地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还要“有缝必弥”,即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要尽可能地修补完善,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观点有漏洞。写文章要学会自我挑错,自我批判。写论文前要对学术史作认真的梳理。严文明先生说:“学术有根脉,发展靠创新”,只有在准确把握和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创新。写论文还要重视关键词的界定。每篇论文都会有一些核心概念,即关键词,准确地界定和使用关键词有助于提高文章的逻辑性。

  针对目前世界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徐老师指出,中国学者研究外国史,目的不是为对象国传承文化。研究对象国学者的观点不全是正确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政治目的。我们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必须有明确定位:即为中国做学术研究,要努力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外国观。徐老师不赞成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跨学科论者所说的史学与其他学科边界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历史学本身的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袁东振研究员

  袁东振研究员侧着重分析了拉美政治现状,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究。

  关于真实的拉丁美洲。拉美常被作为反面典型。在多数情况下,拉美作为一种负面的样板或负面的典型。拉美成为“拉美陷阱”、“拉美现象”、“中等收入陷阱”、“民众陷阱”和“城市病”的标准代表。袁老师认为,真正的拉美并不只是这些负面的印象和要素,还包括许多积极和正面的要素。首先,拉美既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陆,表现在以下方面:1、拉美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样化的大陆。2、拉美经济起飞较早,城市化程度较高,具有现代社会的特点。3、拉美总体实力可观,一批拉美国家有望在近期步入高收入甚至发达国家。4、拉美具有能源、矿产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随着世界资源日益缺乏,拉美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日益明显,预示着巨大的增长潜力。5、拉美增长潜力巨大。拉美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高技术国家也有老牌制造业大国,并积累了足够的反危机经验,抵御危机的能力增强。6、民主体制日益完善。历史上虽然有民主和专制的交替,但70年代以来,成为民主的大陆,民主机制日益健全。

  同时,拉美还面临着沉重历史性难题。1、民主制度还不完备,具有“低度民主”的特点:民主的深化远未完成,民主制度内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护;2、精英主义主导社会,社会冲突严重。这种冲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根深蒂固。二是拉美长期遭受财产占有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困扰。3、非传统安全威胁“常态化”。其表现在2方面,一是毒品问题的困扰,二是社会治安恶化。

  最后,袁老师还谈了拉美在我对外关系格局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其一,拉美能源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对我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二,拉美是我国涉藏外交的一个重要战场。其三,拉美是台湾重要的外交空间,这使拉美自然成为我对台政策需高度关注的部分。其四,中美关系是我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而拉美又是美国的传统后院,中拉关系与中美关系密切关联。

  毕健康在会议总结时说,这次学术会议力图将专题研究与理论、方法结合起来,是一次新的成功的尝试。袁老师的报告,主要涉及拉美政治与发展问题,修正了一些媒体对拉美的“妖魔化”报道,深化了我们对拉美的认识。与此同时,袁老师的报告也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这就是:如何把史学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学术研究如何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

  三位知名学者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启发性强。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是三位老师满怀真诚与热情,表现出极好的师德与师道。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大家讲述了从事研究和教学数十年的经验和体会,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尤其切合亚非拉美史研究室中青年学者当前的实际需要。在他们点点滴滴的事迹中,表现出高尚的学术情怀和奉献精神,为我们这些晚辈学者树立了典范。

  其次,求真精神。从事史学研究,除史识、史才外,最重要和难能宝贵的是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的精神与永不停歇的研究实践。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史德。无论理论素养的修炼与提升,还是踏破铁鞋寻(宝贵、稀缺)史料,抑或孤灯伏案著文章,都是为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都是求实、求真。

  第三,历史与理论的结合问题。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重视理论学习,其中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徐蓝老师根据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开出了几种必读的马恩经典作品。这些书目除《反杜林论》外,篇幅不大,因而切实可行,大家是可以挤出时间来研读的。同时,对于史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要穷追不舍,这是写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史学文章的必由之路,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看,我们的史学研究或许还要注意“三统一”,即主观性、客观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追求真理乃史学研究的题中本义。但是,由于历史学者个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的出身与教育背景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的历史学者的立场与观点的差异,史学文章难免深深地打上学者个人的烙印,只是学者个人的认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并不制约学者个人对历史真实的不懈追求,至少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不断接近真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创造了认识真理的条件,更是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就具体的研究项目而言,无论立意、选题还是立项、研究,都必然反映时代的要求,都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优秀的史学作品必然是主观性、客观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产物。

  张跃斌副研究员主持了第二时段的学术会议。

  亚非拉美支部书记张经纬研究员,非洲史学科负责人刘兰副研究员和拉美史学科负责人王文仙副研究员出席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姚惠娜副研究员、张艳茹副研究员、陈伟博士、许亮博士。

  会议结束之际,张顺洪所长与全体参会学者见面,对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亚非拉美史研究室科研人员虚心向学术界同行学习,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写出好文章!

  (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美室 刘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