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研究室召开“国外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学术咨询讨论会
2013-11-06
2013年10月28日,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研究室召开“近代以来国外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学术咨询讨论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杨立华研究员、北京大学王红生教授、南开大学董国辉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金兴礼博士。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印度、南非和阿根廷三国维持社会稳定的经验和教训展开充分讨论交流。会议由是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召集,亚非拉研究室张跃斌、王文仙和杭聪参加会议。
杨立华研究员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百年来南非何以能够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经济稳步增长?在她看来,百年来南非经过3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时间节点,按照种族间力量对比变化合理处理种族关系是南非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特别是1994年黑白人实现政权和平更迭,其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值得借鉴。接着,她从政治制度设计、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南非百年来社会稳定的要素。她还着重指出,南非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决定了围绕种族关系研究社会稳定问题的必要性。
杭聪博士分析了南非百年来稳定与非稳定状态的周期,认为,经济是否持续发展决定了社会能否稳定,而社会稳定反过来影响了经济发展。他分四个方面解析影响南非社会稳定的因素,即劳动力体制、城市体制、乡村体制和包容性意识成长。
董国辉副教授以阿根廷为例探讨了“中等收入陷阱”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认为阿根廷百余年来出口利益集团同中下层人民的斗争适合作为研究社会稳定问题的突破口。阿根廷政治生活始终在民粹主义和军人干政之间摇摆。两个势力集团的斗争造成阿根廷社会的非稳定状态,直接促使阿根廷经济发展出现倒退。稳定和发展的紧密联系为阿根廷历史所佐证。
王红生教授认为独立后印度虽然危机不断却能大体维持国家稳定,原因有三。第一,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建立了矛盾对话机制;第二,从政治文化来看,拥有包容的多元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第三,从政治运作能力来看,政府具有把社会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的能力。正源于此,印度才得以克服国家整合、种姓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三大非稳定因素。
金兴礼博士分三个时期具体分析了印度三大非稳定因素同其他次级非稳定因素的关系,以及印度政府应对举措。他说,历届印度政府以议会民主和联邦制为媒介,以民主、和平方式处理社会非稳定因素是印度独立以来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毕健康在会议总结时说,与会诸位的发言让人充分感受到亚非拉研究的魅力,这种魅力将会通过多种兼顾深度和广度的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
(世界历史所亚非拉室 杭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