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所与甘肃省政协来宾举行座谈
2013-10-24

党委书记赵文洪与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张世珍交谈


2013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与甘肃省政协来宾召开座谈会。甘肃省政协一行人员有: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张世珍、甘肃省人口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侯文彬、甘肃省政协研究室社会处处长马忠、张世珍副主席秘书赵良文、甘肃省人口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干部魏继强。世界历史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所党委书记赵文洪、俄罗斯东欧研究室主任王晓菊、亚非拉研究室主任毕健康、退休老同志宋岘、侯艾君、宋丽萍、科研处朱剑利、《世界历史》编辑部宁凡。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参加。
会议由世界历史所党委书记赵文洪主持。赵书记对张副主席等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首先请张副主席介绍了此行的目的。张副主席简要介绍了甘肃省关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构想,并请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同志提出建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条经济带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辐射太平洋至波罗的海间的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重新打通阻滞多年的亚欧经济动脉,实现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张副主席提出,在此背景下,甘肃省位于这条经济带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间的交通枢纽。因此,甘肃省应该抓住这次重大机遇,为西部崛起贡献力量。
赵书记首先代表世界历史所发言。他认为,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条经济带的战略意义。这就是,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必须建设好边疆,这不但关系到经济发展,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其次,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要将甘肃建成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联络中心、信息数据中心、宣传舆论中心,使甘肃成为中亚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第三,要充分利用中央政策和中东部资源,使甘肃融入与中东部的合作之中,主动与其它省份、国家地区合作,并探索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是经济,要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来构建新经济体系,改变原先的粗放经济。同时,还要努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如水、能源等资源紧缺问题,要搞好长远规划,以利于可持续发展。此外,要使甘肃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前沿,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障碍,努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世界历史所的其他同志也陆续发言。毕健康认为,应该使甘肃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这是我国西进战略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不应只是向东向南开放,应抓住机遇实施西进战略,这对稳定边疆、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宋岘认为,自古以来,甘肃省就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当前形势下,利用好甘肃省的区位优势恢复其历史地位,把甘肃建设成为中外交通、交流的枢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王晓菊提出,应该适当借鉴外国发展边疆地区的经验。她以俄罗斯发展远东地区为例,提出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移民和外贸对发展边疆的重要意义。侯艾君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甘肃的地位。甘肃的位置仅次于新疆,是次边疆,对于国家安全也很重要。同时,要利用好甘肃的优势,就是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宋丽萍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一环是搜集准确的外国市场信息。要针对外国市场的真实需要,合理的发展各类产业。另外,还要更细致的了解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效政策。宁凡认为,首先,应充分利用好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制定符合甘肃的政策、法规;其次,应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争取在工作生活的各方面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第三,应该借助甘肃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朱剑利认为,甘肃应该加强对外教育和文化交流,在中亚地区增强中国的影响力;还应该建设物流中心,使甘肃成为中国中东部和中亚地区以及欧洲间的物流枢纽。
最后,赵书记和张副主席分别做了总结。赵书记提出,要认清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务实地与其他省份开展合作,共同筹“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同时,还应大力推介甘肃的优势和品牌,使之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亮点。张副主席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热心关注和支持甘肃的发展表示感谢,并表示将继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合作,为甘肃的腾飞共同奋斗。
(《世界历史》编辑部 宁凡 供稿)

